扁蒲的老熟果表皮(植物學上稱為中果皮)極為堅硬,易於刻畫上墨,其造型纖巧古樸,自古即為人類所充分利用,製成各式用具或工藝品,如:水瓢,酒壺、面具、花瓶、樂器及裝置藝術品,故為民生所需,正所謂「食以瓠,用以瓢,藥引以葫蘆」。扁蒲的果實外型在品種間之變化極大,圓形為「匏」,亦稱「瓢」,因其可以浮水如泡,如漂也。瓜首尾如一者為「瓠」,瓠的一端有腹且長柄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有短柄且大腹者為「壺」,壺之細腰者為「葫蘆」,現今依果實外形細分為七種,1.長扁蒲(瓠),2.水壺蒲(匏),3.葫蘆蒲,4.杓子蒲 ,5.球形蒲,6.疣癭蒲,7.海豚蒲(天鵝蒲), 以前三類之嫩果做為鮮食用,而所有類別之老熟果均可作為雕刻觀賞及器皿。
從明代的工藝美術史,就開始有瓠藝的記載,實際上最早可以上溯至唐代,據傳現在日本法隆寺中仍藏有唐代的「八臣瓢」的藝品,可見匏刻藝術由來已久。在扁蒲雕刻藝術中,人們常用「葫蘆」替代扁蒲的稱呼。葫蘆藝術的表現重點,不在於改變原來的造型,而是利用雕刻或彩繪的技法,在果皮表層刻繪裝飾,使葫蘆的外貌煥然一新,除了增加器用的美觀價值外,還可以成為純裝飾欣賞之用的藝術品。
在亞洲地區不乏喜愛扁蒲藝術之團體或個人,持續進行扁蒲的彩繪、雕刻及造型等創作,使得這些作品儼然成「藝術品」。另一方面,這種創作方式數量有限且單價高,卻使得扁蒲老熟乾果的利用不再普遍。而在歐美地區,則以彩繪為主,創作出具亮麗繽紛的童玩品及戶外鳥屋的器皿。
在瓠刻創作之前,必須預先將老熟乾果做好特殊的處理,從田間採收回來之後,依創作所需在不同的位置鑽孔後浸泡數天,然後去掉最外層的青皮,再將整個果實曬乾和漂白,經過乾燥木質性的硬化之後,質地細緻而堅硬的素材便完成。現在用於瓠刻創作的方法有:
(1)烙燒法:利用烙鐵的熱度而融入素描、繪畫之技巧此稱烙燒法。
(2)塑瓠法:以瓠做基本素材附加捏塑的技巧呈現富有創意的立體造型。
(3)瓠刻法:用刻刀在瓠身上刻劃圖案或字﹐一般常用技法有陰刻:用刻刀把線條刻陷下去。和陽刻:用刻刀把線以外刻深讓線條浮出來。
(4)鏤空造型法: 將瓠仔先構圖再以刻刀透空瓠本體另外做花草蟲的造型相互結合成為有生氣的作品。
(5)彩繪裝飾:是最普遍的表現,經過藝師的精心繪製之後,再刷上亮光漆或洋干漆,搖身一變成為鮮明亮麗的彩色葫蘆。
扁蒲,不僅只是美味的佳餚,也可做為生活中簡便的碗、瓢、壺等代用品,若再經過巧思與加工,更可以作為精美的裝飾工藝品。瓠刻藝術是結合農業及藝術的一個加值產業,可開發出具備實用與工藝的器皿,結合扁蒲特有的果型,將扁蒲老熟乾果產品開發出具實用價值的居家用品,如:燈罩、夜燈及筆筒,希望將俗稱的葫蘆藝術做個改良的工作,將扁蒲藝術形成一個產業。
相關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