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石斑魚家族 / 台灣週邊常見石斑魚 / 寬帶石斑魚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寬帶石斑魚
發文日:2008-10-31
中文名:
寬帶石斑魚
學名:
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
俗名:
寬斑鮨、石斑、過魚、花貓鱠、Striped grouper、Banded grouper、Laterally-banded grouper
介紹:
寬帶石斑魚外觀體型呈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3.4倍。幼魚體呈淡紫灰色或淡褐色,腹側偏白色;體側具2條鑲黑緣之白色寬斜帶;背及尾鰭具黑點及線紋。成魚體一致為灰色,體側白帶逐漸消失,黑緣則轉為線紋或斑點。
寬帶石斑魚喜好的棲地為沿岸礁砂混合區,幼魚則生活在砂泥底水域,是印度-太平洋區最大的礁區魚類,最大體長可達270公分,體重達400公斤。食性為肉食性,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分布區域為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至夏威夷及皮特康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灣南部、東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寬帶石斑魚為高經濟性之食用魚。捕獲方式為延繩網、魚槍及一支釣。烹調方式以清蒸為佳。
寬帶石斑魚
學名:
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
俗名:
寬斑鮨、石斑、過魚、花貓鱠、Striped grouper、Banded grouper、Laterally-banded grouper
介紹:
寬帶石斑魚外觀體型呈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3.4倍。幼魚體呈淡紫灰色或淡褐色,腹側偏白色;體側具2條鑲黑緣之白色寬斜帶;背及尾鰭具黑點及線紋。成魚體一致為灰色,體側白帶逐漸消失,黑緣則轉為線紋或斑點。
寬帶石斑魚喜好的棲地為沿岸礁砂混合區,幼魚則生活在砂泥底水域,是印度-太平洋區最大的礁區魚類,最大體長可達270公分,體重達400公斤。食性為肉食性,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分布區域為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至夏威夷及皮特康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灣南部、東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寬帶石斑魚為高經濟性之食用魚。捕獲方式為延繩網、魚槍及一支釣。烹調方式以清蒸為佳。
本網站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