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密點石斑魚
學名:
Epinephelus chlorostigma
俗名:
石斑、過魚、白麻、碎米鱠、珠鱠、Brownspotted grouper、Brown-spotted grouper
介紹:
密點石斑魚外觀呈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3倍。體色在頭部、體側及各鰭具小、不規則且彼此緊貼的暗褐色斑點,底色則形成淡色網狀條紋;尾鰭通常具白緣。
密點石斑魚為熱帶海域常見之魚類,生活的棲地多樣性及高,自海藻床至水深200公尺處之外礁斜坡區皆可發現其蹤跡。食性為肉食性,主要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在生活史上十分特殊,雌魚約長至35-45公分時,會性轉變,轉為雄魚,但並非所有的雌魚會性轉變。
分布地區為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至非洲東岸、紅海,東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台灣則以西部及澎湖海域最多。
為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烹調方式以清蒸為佳。
密點石斑魚
學名:
Epinephelus chlorostigma
俗名:
石斑、過魚、白麻、碎米鱠、珠鱠、Brownspotted grouper、Brown-spotted grouper
介紹:
密點石斑魚外觀呈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3倍。體色在頭部、體側及各鰭具小、不規則且彼此緊貼的暗褐色斑點,底色則形成淡色網狀條紋;尾鰭通常具白緣。
密點石斑魚為熱帶海域常見之魚類,生活的棲地多樣性及高,自海藻床至水深200公尺處之外礁斜坡區皆可發現其蹤跡。食性為肉食性,主要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在生活史上十分特殊,雌魚約長至35-45公分時,會性轉變,轉為雄魚,但並非所有的雌魚會性轉變。
分布地區為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至非洲東岸、紅海,東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台灣則以西部及澎湖海域最多。
為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烹調方式以清蒸為佳。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7%
我喜歡:26%
很實用:2%
夠新奇:2%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11/18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