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玳瑁石斑魚
學名:
Epinephelus quoyanus
俗名:
石斑、過魚、黑貓鱠、花鱠、Rockfish grouper, Barred-chest rock-cod
介紹:
玳瑁石斑魚外觀體型長而呈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2倍。體色為淡色但全身均緊密分佈圓形或六角形的褐色暗斑,暗斑之間間隔狹窄自成網狀圖案。
玳瑁石斑魚的分布位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到澳洲。在台灣則分布在西部沿海以及外島周圍海域,其中以澎湖產量最高。生性不喜群居喜單獨活動。白天會藏於岩縫或岩洞內休息,夜間則在岩礁旁攝食、活動。通常在繁殖季節才會群體活動。食性為肉食性,主要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食。與其他石斑一樣具有性轉變的特性,屬於雌先熟的魚種。
玳瑁石斑魚的經濟價值極高,屬於高級海鮮。捕獲的方式有流刺網、陷阱法、延繩網及一支釣。烹調的方式以清蒸或紅燒為主。
玳瑁石斑魚
學名:
Epinephelus quoyanus
俗名:
石斑、過魚、黑貓鱠、花鱠、Rockfish grouper, Barred-chest rock-cod
介紹:
玳瑁石斑魚外觀體型長而呈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2倍。體色為淡色但全身均緊密分佈圓形或六角形的褐色暗斑,暗斑之間間隔狹窄自成網狀圖案。
玳瑁石斑魚的分布位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到澳洲。在台灣則分布在西部沿海以及外島周圍海域,其中以澎湖產量最高。生性不喜群居喜單獨活動。白天會藏於岩縫或岩洞內休息,夜間則在岩礁旁攝食、活動。通常在繁殖季節才會群體活動。食性為肉食性,主要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食。與其他石斑一樣具有性轉變的特性,屬於雌先熟的魚種。
玳瑁石斑魚的經濟價值極高,屬於高級海鮮。捕獲的方式有流刺網、陷阱法、延繩網及一支釣。烹調的方式以清蒸或紅燒為主。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9%
我喜歡:27%
很實用:11%
夠新奇:2%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b663622(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10/18
good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1/03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