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蓮霧萬花筒 / 品種 / 你不知道的蓮霧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你不知道的蓮霧
發文日:97/08/19
你不知道的蓮霧

        蓮霧最早於十七世紀由荷蘭人從熱帶爪哇地區引進台灣,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引進後經濟栽培的蓮霧品種,以果實外皮顏色可區分為大深紅色種、淡紅色種、粉紅色種、白色種(新市仔)、青綠色種(二十世紀)及麻六甲種等,栽培地則以屏東及高雄地區為主。歷經數十年來消費市場之選擇,粉紅色南洋種仍為主要栽培品種,然夏季生產常有果形小、果色淡、糖度低或具澀味、種子大或果肉薄等缺點,均不受消費市場所接受;雖經過七十六年期間「蓮霧產期調節技術」之建立及推廣,將產期調整於十一月至翌年三至四月間生產冬果或春果蓮霧,使栽植面積擴張達10,502公頃。但所栽種之蓮霧品種仍為粉紅色南洋種,由於品種過於單一化無法滿足消費需求,加上南洋種蓮霧生產時常有果形小、易裂果、著色不深紅及低溫寒害等缺點,栽培面積有逐漸下降之趨勢。

        近來農業試驗及改良單位、果農皆積極改進上敘缺點,並亟求創新或引進品系更新符合市場消費需求,因此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與六龜當地果農,於民國76~77年間自六龜地區荖濃溪床蓮霧園發現南洋種之突變枝條,其果實碩大、果面具隆紋等特點,稱為大果(粒)種或塗仔種蓮霧品系,高壓或扦插等無性繁殖後代之果實性狀表現穩定性極高,因此建議六龜當地果農高接大果種或改植其高壓苗,因此六龜地區除原有南洋種外,亦有果形大且表現穩定、果肉多汁、甜度高之大果形蓮霧生產,統稱為六龜「黑鑽石蓮霧」,深受消費者喜愛。至於另一極品蓮霧「黑珍珠蓮霧」,乃由屏東沿海地區林邊、佳冬、枋寮及南州等地區所生產,品種以南洋種為主,常具有深紅果色、甜度高(糖度高於12Brix)、脆度佳等特點,近來已改植大果品系,所生產大果形黑珍珠蓮霧,更由果形大且果色深紅等特性穩定,受消費市場很高的評價。

        另目前市場上亦有自泰國(Thub Thim Chan)、印尼大果及越南引進之白色、綠色、及深紅色之長果形蓮霧品系,零星於四月後蓮霧生產淡季上市,因產品多樣化、新鮮性及較佳的市場時機,均有不錯的交易價格,因此利用蓮霧品系「少量多樣化」栽種,或許可為另一蓮霧生產新策略。

栽培品種之介紹

        蓮霧係自南洋地區引進種植,品系之區別一般以果皮顏色可區分為淡紅色、深紅色、白色、綠色等,若以果實外形加以區分,可區分為圓錐形、長條形及圓盤形等,但經過多年來消費市篩選後,仍以具有偏紅色系及較具食用價值高(果肉多汁、脆、甜度高及無澀味等特點)特性較受歡迎。目前除粉紅色南洋種外,大果品系為主要栽培品種。


粉紅種

粉紅色種俗稱南洋種蓮霧,平均每果垂約96.7公克,果徑約6.4公分,果頂寬約6.2公分,縱徑與橫徑相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般平均約10﹪,最高可達到18﹪。早熟品種,是目前臺灣栽培最多的品系。


大果品系

大果品系大果種由粉紅種芽條變異選拔而來,目前約有4-6個品系,果型較大者迅速在產區繁衍開來。果實主要的差異在果蒂端是平整型或是圓錐型,以及果臍部位之萼片大小,植株外觀之不同,在其葉片較大,枝條與主幹的角度較大,而且有些較柔軟,其果重一般在200公克以上,重者可超過330公克以上,果實表皮之稜紋明顯,開花時花穗數不如傳統南洋種多,但花梗粗且長,一般果皮著色較粉紅種深紅,但甜度則略低於傳統的粉紅種。

        大果品系於台南縣、高雄縣及屏東縣等試區種植,十二月底前後採收的早花蓮霧,常可有大果形、果色鮮紅、糖度高等特點,因此常有甚佳市價;至於國曆與農曆過年前後生產者,常有低溫之危害,造成嚴重之寒害發生及損失,雖亦有高品質及售價,但生產風險極高,尤其是台南、高雄六龜及屏北地區,栽培管理時更需注意。


泰國種 (Thub Thim Chan)

泰國種 (Thub Thim Chan)

近來有長果形、暗深紅色果品於夏季上市,該品系係自泰國引進(泰國外銷加拿大之主要蓮霧品系),目前已於高雄、屏東及南投信義等蓮霧產地種植,因果形長、果色深紅、糖度高及裂果率低等特性,目前可與一般蓮霧進行產期調整,但有落葉、落果之潛在風險,仍以夏季生產為宜,深受消費市場歡迎,目前栽培面積已逐漸增加中。

        該品系不同於一般栽培種(南洋或大果種),其植株外觀即可辨視,新梢葉色暗深紅,不同於其他兩種為暗褐色,再者,葉片頓尖葉色濃綠,花穗屬多花系(一花穗常由6朵以上小花所組成),因此常需疏花處理;至於果形方面,幼果期間果形較一般栽培種果形細長,可明顯辨視出,果實轉色後轉暗紅,即使高溫之夏季環境下亦有不錯的果色表現;就目前調查單果重介於140~200公克間,平均果重約為150公克,果實表面亦具隆紋,糖度介於12~18Brix間,平均約12.5Brix。目前調查裂果發生情形,發現該品系裂果率低,介於25~35﹪間,雖較一般南洋及大果種裂果率低,但亦會隨果實成熟度增加,裂果率亦可增加至50﹪以上。有關本品系之栽培管理,由於不同於南洋及大果等栽培種,相關栽培管理制度仍待建立,方能做為推廣栽培時之參考。目前已於高雄、屏東及南投信義等蓮霧產地種植,因果形長、果色深紅、糖度高及裂果率低等特性,目前可與一般蓮霧進行產期調整,但有落葉、落果之潛在風險,仍以夏季生產為宜,深受消費市場歡迎,目前栽培面積已逐漸增加中。


印尼大果種

印尼大果種自印尼引進,果形碩大,初步觀察果重界於250~500公克間,果實具有香氣及狀如巴掌,另稱為香水或巴掌蓮霧,該品系新梢葉色黃綠,成熟葉中肋偏白,外觀可變識度高,葉尖較尖。花芽著生位置與一般品種相近,但顏色較偏紅,因單果穗多花且大果形,因此亟需徹底疏花或疏果,約每穗留果2~4粒為宜,可提高果實果重及品質。果色綠棕色而泛紅,果形大、表面具縱向隆紋無酸味,可滴定酸僅約0.06%-0.08%,果肉脆而纖維細,有蒲桃香氣。目前仍有著色、近果柄端果肉糖度低、病果多(雨水多或高濕環境下)、採收成熟度及裂果等問題,仍待克服,相關栽培管理制度仍待建立,方能做為推廣栽培時之參考。


淡粉紅種

淡紅品種平均每果重約38克,果長平均約4.3公分,果頂寬約4.7公分,縱徑比橫徑短(俗稱斗笠型),內常含種子1-2粒.為中熟品種,合可溶性固形物約7.0﹪。因形色不佳,甚無經濟栽培價值。


大(深)紅品種

大(深)紅品種俗稱本地種蓮霧,果形最小,本種在臺灣栽培歷史最久,實生變異多,果型有長有短,味有澀及不澀者,一般平均果重約28公克,平均果長約4.9公分,近果柄一端稍延長。顏色最紅最漂亮,耐貯藏,惜稍帶澀味。可溶性固形物僅4.8﹪。


麻六甲種(Malacca)

麻六甲種(Malacca)果實乳白色,果形中小,平均果重約55.7公克,果長約4.9公分,果頂寬約5.4公分,縱徑較橫徑短,略呈扁鐘形,果皮表面上有明顯隆紋,果實含可溶性固形物約 5~6。 Brix。開花期短,果實水分含量高。經濟栽培較少,臺灣以新市地區最多。


白色種

白色種俗稱新市仔蓮霧,果形小,平均每果種約34公克,果長約5.0公分,果頂寬約4.4公分,近果柄一端稍長,含可溶性固形物約為7.0﹪,清香、品質優,但因果小產量低且為晚熟品種.故栽培者不多。

 


青綠色種

俗稱二十世紀蓮霧,果形大.平均果重約59公克,果長約5.1公分;果頂寬約5.4公分,近果柄一端稍窄,果頂微凸,俗稱凸臍蓮霧。甜味高,含可溶性固形物約8.8﹪,具特殊香氣.但為晚熟品種.果內常含有1-3粒種子,形色不佳,且易落果,易萌徒長枝,故栽培者不多。


        蓮霧售價雖較其他熱帶果樹如番石榴、楊桃、芒果高,但生產成本因其管理技術性困難度高而增加,如何種植蓮霧有利潤,為每位種植蓮霧者所追求。以台灣島國地形及氣候條件,要如何有利潤下生產高品質蓮霧果品,首要為『瞭解市場需求,適時適量生產』,由於台灣農業常為追求利潤,一窩蜂似種植之觀念及作為,在技術不純熟條件下,常因品質差之果品充斥市場而破壞市場行情。蓮霧生產在此一困境下,只有提昇品質及穩定性生產,方有利潤可言。

        基此,在蓮霧管理上,品質表現影響因子眾多,選擇適當地點種植為首要條件,『適地適作』下方能在低成本生產高品質果品,再者,栽種之品系之選擇,將影響其果重或果形大小表現,因此種植者需評估田間條件之程度,選擇適當品系種植。目前栽培的蓮霧品系仍以粉紅色南洋種為主,果重分布介於100~150公克(2.6~4台兩),至於大果種蓮霧分布介於150~250公克(4~6.6台兩),其果形大具有相當高市場接受性,但目前仍有裂果、低溫寒害凍傷及落果、著色不佳、果肉質地粗等問題,雖管理好者常有5粒果實一公斤表現(單粒5.3台兩),但管理不善者,亦有產出似南洋種果重120公克者,表現將受限於栽培土壤、氣候環境及管理方法等因素所影響,栽培者不應一味追求新品系栽種,更應多瞭解蓮霧栽培之生理習性,方能表現各品系之特點,維持正常樹勢,方能具備生產高品質蓮霧之條件。

        至於泰國種蓮霧,雖具有果形長、果色深紅、糖度高及低裂果率等特點,若栽培管理太容易,近期內可獲益甚高,但長遠看來,若種植面積激增,品質若無法維持穩定,勢必造成另一生產問題;印尼大果蓮霧栽培仍屬觀察階段,雖具大果形及香氣風味特殊之特點,但管理上仍有著色及病害問題仍待克服,因此,管理時更應注意其栽培特性,配合合理栽培管理制度,方能穩定生產及獲利。

(文/圖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賴榮茂 課長、陳思如 助理研究員、農試所鳳山園藝試驗分所 黃基倬 助理研究員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