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甘藷小學堂 / 望你緊大漢 / 望你緊大漢(栽培管理)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望你緊大漢(栽培管理)
發文日:112/07/17

       甘藷的栽培雖較容易,但如欲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除必須注意採用適時適地及選擇優良品種外,尚需合理的栽培管理方法,以及瞭解氣象及土壤條件對甘藷栽培的關係,這些都是增加產量的極重要條件。一般甘藷之栽培管理方法如下:


一‧育苗
  台灣周年均可栽培甘藷,有許多採苗方法。

 1.本田苗

  是指由本田直接採苗供種植用或自本田直接採苗植於苗床,以供採苗用。本田苗在採苗時期,苗的好壞依甘藷生育情形而異,除了芽條突然變異的特殊情形外,其餘的性狀並不比種藷苗差。特點為操作粗放,可節省勞力和土地,甚為經濟。但如年年繼續採用本田苗栽培,苗的發育漸趨低落,藷形變小,小藷率增加,收量變劣,故需於3~4年後,用種藷育苗,更新1次。

 2.種藷苗法

  是指以種藷(塊根)直接育苗的方法,雖對勞力和土地等較不經濟,但易得優良苗,為其特點。此法可再分為植藷法和植苗法2種。(1) 植藷法是用種藷繁殖,採苗後直接供本田栽培用。採用此法,在短期內容易育成多量苗,但所育成的苗較細弱。(2) 植苗法是先由種藷育成藷苗,先經採苗繁殖後,再供本田栽培用。在此種情況下,所育成藷苗強壯,且選擇優良苗的機會多,因此收量可以增加。

       採用種藷法育苗,插植適期為8~9月,一般種藷種植期為4~6月,苗床畦寬90公分,高10公分,畦溝30公分,種藷種植的行株距各40公分,採苗圃行距40公分,株距25~30公分。種藷須選具備品種固有特性、無病蟲害和無破傷者為宜,種植時將種藷頂端向上或稍傾斜埋入土中。苗床每公頃應施堆肥10,000公斤作基肥,種藷發芽後如生長不良可施追肥每公頃氮肥100公斤。採苗圃植苗後30天,每公頃施氮肥100公斤作為追肥,但不宜施過量氮肥,致使藷苗徒長,苗質變劣。苗的摘心工作為育苗中重要作業。

       採用植藷法,須於種藷發芽後,選留發育良好的芽條7~8株,並將所選的芽條各在距地面第3節處摘心,待腋芽長出後,在根部附近施肥,促其生長。採用植苗法的種苗,在植藷圃內不必摘心,待種藷苗生長約30公分時,選生長良好藷苗,移植於採苗圃,移植後約30天,在距地面第4~5節間摘心,以促進側芽生長。


二‧整地及作畦

  甘藷塊根肥大,需要土壤通氣良好,所以本田須深耕,使土地細碎,鬆軟平整,然後作成弧形畦,通常畦面高30~40公分。


三‧插植時期

  台灣因氣候溫暖,甘藷栽培季節限制不嚴,因此任何時期種植都有相當收量,但各地區也有種植適當時期。台灣南部地區的插植適期為8~9月,提早或延遲種植,塊根收量都會受到影響;中、北、東部地區的插植適期在3~4月或6~8月。又台灣甘藷栽培,因耕作制度的關係,如未能在種植適期插植,但為增加塊根收量和收益,必須注意選用適時、適地的品種,並注意栽培管理方法。台灣各期作甘藷之種植期及收穫期如下表所示:

期作

種植期

收穫期

春作

1~4

6~10

夏作

5~7

1l~12

秋作及晚秋作

8~11

翌年1~5


四‧藷苗選擇

  採用優良藷苗為增產的最基本要件,因藷苗好壞,對插植後藷苗成活、生長速度和塊根收量均有很大的影響。藷苗特性,以生育初期發根早、發根整齊、發根數多和莖葉繁茂者為佳。在一定苗長下,以節間短,節數多,健全和莖量大的先端或二節苗為優。徒長軟弱、節間長、發根多和老化苗為劣。

  優良藷苗,因發育健全,生理機能旺盛發根迅速,且發根數多,因此形成塊根的機會多。故栽培甘藷宜選用生長機能旺盛、節間短、未發根、健全和莖量大的先端苗或第2節苗為優。在甘藷苗來源充足條件下,應行分級,選用強健,質量俱優的藷苗,可使其均衡生長發育,不宜將素質不同藷苗混合種植,以免不同素質苗株間產生生長競爭,影響收量。又為防止藷苗附有病菌和蟲卵,應採用適當化學藥劑,進行浸苗,可收防止之效。另一方面,藷苗應採用去病毒之健康種苗,可促進塊根產量及品質之提升。


五‧種植密度和方法

 1.種植密度

  決定甘藷最適當種植密度時,必須考慮品種特性、利用目的和生長環境條件,莖葉生長繁茂程度、土壤性質、種植時期和生育期間長短等。台灣栽培甘藷,據各試驗改良場所之研究報告,在正常情形下,甘藷最適當之種植密度為100×25公分,如為配合機械收穫作業,行距應為110~120公分,株距25~30公分。每公頃約種植35,000~40,000株。

 2.種植方法

  因塊根的形成,以近地表者最有利,因此在土壤含有相當濕度時,以水平淺植法最理想,植苗時藷苗的先端應直立,可避免地下部以外的節發根。在土壤乾濕變化甚烈處,行斜植法,苗的成活率高。通常近地表的節所著生的藷數多且形大,地表深處,藷數少且形小,因此植苗方法,亦足以影響塊根的數目和形狀大小。


六‧中耕、除草和培土

  甘藷生育初期,雜草容易生長,應適時行除草中耕,使土壤疏鬆、通氣良好,有利塊根肥大。此時宜配合施用追肥和培土,培土時不超過原畦面為佳。為了節省勞力,雜草可採用除草劑防除。除草劑對雜草的控制效果,視不同期作田內雜草分布與種類組成而異。在台灣南部地區,夏作田雜草以禾本科為主,可使用莫多草(Metolachlor),劑量每公頃2公斤效果最佳。秋作田雜草以藜屬雜草為主,使用大芬滅(Diphenamid)每公頃4公斤效果最好;晚秋作田雜草以龍葵為主,則以使用賜得圃(Pendimethalin)每公頃劑量0.9公斤效果為佳。


七‧翻蔓

  翻蔓的主要目的為防止地上節發根,幫助塊根肥大,如土壤過濕或莖葉生長極旺盛時,須行翻蔓1~2次,但翻蔓會使莖葉損傷,發生落葉,並導致莖葉重疊與葉層結構紊亂,導致同化作用受到影響。翻蔓作業因費時費工,是徒勞而無利益的措施,因此如無特別需要,可以不必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