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銷情報 / 產地情報 / 勇敢面對台灣農業現況-鹽埔鄉蔬菜產銷第二班與班長張技生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勇敢面對台灣農業現況-鹽埔鄉蔬菜產銷第二班與班長張技生
發文日:96/12/17
勇敢面對台灣農業現況-鹽埔鄉蔬菜產銷第二班與班長張技生

鹽埔鄉位於屏東平原的東北方,是個鄉村小地方,和周邊鄉鎮一樣,農業均為當地主要產業,唯有橫貫鹽埔鄉的185縣道周邊比較熱鬧。由於地勢由東逐漸向西傾斜,地勢平坦,地質則屬於肥沃的黏土,比較適合種植蔬果,加上不是臨海鄉鎮,又受到隘寮溪圍繞,在天然資源缺乏亦無重大建設及完善的聯外道路的條件下,多年來唯有朝農業發展一途。

全年溫暖適合農作物生長

雖然鹽埔鄉缺乏整體的現代都會發展條件,一直是屏東北區較落後的鄉鎮,但因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大約攝氏23度,加上全年氣溫變化不大,四季不明顯,所以全年都適合農作生產,加上雨量豐沛,全年平均2800公釐,水源不虞匱乏,更有助於蔬果的成長,因此,當地農會輔導多個產銷班,其中以「鹽埔鄉蔬菜產銷第二班」的班員最為合作,成果斐然。
在班長張技生的帶領下,「鹽埔鄉蔬菜產銷第二班」採行共同運銷,班員們每天採收後送至集貨場,再批發到屏東九如傳統市場及台北蔬果市場,供應當日新鮮蔬菜所需,亦因此曾經多次獲獎鼓勵,包括於1997年獲得當年度的台灣省優良產銷班,2003年、2004年獲得當地共同運銷成績第三名,2004年獲得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舉辦的茄子品質評鑑比賽冠軍,以及三度獲得苦瓜品質評鑑比賽第二名、一次第三名,成績相當不錯。
此外,「鹽埔鄉蔬菜產銷第二班」亦選擇苦瓜、茄子參加吉園圃安全蔬菜認證,同時班長張技生亦鼓勵班員們以網室栽培部分蔬菜,一則可以減少病蟲害及農藥的用量,二則可以避免天災的直接侵襲,以穩定農產品的產量,甚至有些農戶在網室栽培園之中製造小小的生態食物鏈,以維持園區生態的平衡,盡量朝有機無毒的種植環境發展。目前已有一位專門種植蕃茄的班員進駐「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園區,算是多年來努力有成的肯定。

推廣高雄二號茄子種植

俗稱為紅皮菜的茄子,由於營養價值高,口感佳,頗受大眾喜愛,其中,以高雄二號命名的長茄則是目前市場消費的主要品種,也是鹽埔地區主要栽培的作物之一,加上幾乎全年均可採收,因此,近年來張技生一直配合農政單位的推廣,鼓勵農友種植。
傳統上,栽種茄子是以水平低棚架整枝的方式為主,棚架枝條較為密集,常因茄子生長旺盛而造成枝葉擁擠,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偏高,致使農民過量使用農藥;另外,如果沒有整枝,所長出來的茄子便會因養分競爭而變細小,如果再因為葉片繁密,通風及透光不良,常會有落花、落果的現象。
為改善這種現象,張技生會在栽培茄子期間,進行整枝及摘除過多的葉子,不但透光性變好,減少了葉子和果實搶營養的現象,也因此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用量;另外,再同時施以有機肥或堆肥,以提昇茄子產量與品質。與其他作物比較,張技生認為茄子是比較容易種植的農作物。
由於屏東地處亞熱帶氣候,終年高溫多濕,非常適合茄子生長,因此,當地農民已培育出許多品種,而其中的高雄二號,更因其耐熱性強,對泥土的適應力好,株形成半直立,枝幹較粗,葉片厚而肥大,花呈紫紅色,長出來的茄子果形長直,一般長達30餘公分,秋、冬至早春甚至可達40公分以上,是一種品質佳且容易獲得豐收的產物。

看天吃飯四季均能豐收

看天吃飯的農民最怕天災,「鹽埔鄉蔬菜產銷第二班」亦不例外,當地除了冬季吹西風之外,其他季節全年大多吹西南風,每年五月至八月則為雨季,雨量特別多,但卻是蔬菜的盛產期,這段時間最怕颱風,冬季則雨量稀少,但氣候溫和,仍然盛產蔬菜水果,因此全年都適合種植農作,四季都盛產黃瓜、絲瓜苦瓜、茄子等蔬菜,冬天還有蕃茄,除此之外,這裡還有品質優良的蓮霧、棗子、芒果,以及水稻、紅甘蔗、毛豆、落花生等農作物,20年前部分農民轉作花卉,遂廣植花木,所以也有不少的文心蘭、玫瑰、天堂鳥、馬拉巴栗、萬年青等各式各樣的花卉。此外,這幾年有農民養殖泰國蝦,成效亦不錯。

產銷班員通力合作分享種植心得

「鹽埔鄉蔬菜產銷第二班」是在1992年接受鹽埔鄉農會及高雄區改良場、屏東縣政府的共同輔導而成立的,張技生已經擔任15年的班長了,目前班員共有20人,種作面積大約20公頃,以種植大黃瓜、小黃瓜、絲瓜、苦瓜、茄子,以及冬天生產的蕃茄為主,張技生雖然僅有七分多地,這些年僅種植茄子、苦瓜、絲瓜,但他可是班員們的指導老師,只要從公部門接收到任何新的栽培技術或新的品種,都會和班員們分享、討論。他說,「鹽埔鄉蔬菜產銷第二班」最大的優點是和氣團結,每個人都願意將栽培心得提出來分享給大家,一點都不藏私,所以他們這個班才會愈種愈好,屢獲政府機構的獎勵。

老農是當地耕作的主力

由於鹽埔鄉是個農村小地方,人口外流的現象很嚴重,班員們大多介於中、老年齡,即使如此,「鹽埔鄉蔬菜產銷第二班」仍然吸收了年輕的生力軍,而且十分認真好學,經常向班長請益,這讓張技生感覺十分欣慰,因為在這傳統產業逐漸式微、老農逐漸凋敝之際,鹽埔鄉的農業也應該後繼有人啊。
導致鹽埔鄉人口外流的主因,乃因當地工商業發展緩慢,工作機會不多,所以年輕人大多出外謀生,留在家鄉的老農則繼續以農業為主,以致當地的農業戶數佔了八成,耕地面積佔全鄉土地百分之87.6,未來的發展重點仍以農業為主。

網室栽培提高產量

目前「鹽埔鄉蔬菜產銷第二班」之中,有多位農友在種植苦瓜、絲瓜、小黃瓜、大黃瓜的園區中,採行網室栽培,雖然必須花數十萬蓋一個網室,但這種方式對於栽植環境的控管比較有利,同時可以大大降低病蟲害的發生。
為了在網室栽培中提供一個自然授粉、增加產量的栽培環境,許多班員都會在園裡養幾隻雞及幾箱蜜蜂,那些雞隻整天在園裡東串西串找蟲子吃,個個吃得肥滋滋的,加上活動量大,宰殺之後肉質有彈性且香甜多汁,而雞隻的排泄物剛好可以當作農作生長的天然肥料,無形中,便可減少肥料的用量。
蜜蜂的天職是在採蜜的過程中完成授粉,可以讓農作產量增加,有些園主還多少有些蜂蜜可以採收,儘管產量不大,卻是最天然的營養品。由於蜜蜂養在網室裡頭,所以不能噴農藥,主人自然想出許多除蟲的妙方,因而創造出一個放山雞的環境,完成小小的網室栽培園區的食物鏈,同時還有雞肉、蜂蜜等小量副產品,可謂將台灣農民的經驗、智慧發揮至極致,令人讚嘆。
不過,並不是每一種農作物都適合採行網室栽培,因為架設網室的成本較高,所以要選擇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鹽埔鄉蔬菜產銷第二班」的班長張技生就說,瓜果類、怕鳥吃的牛蕃茄,以及辣椒等,都很適合網室栽培,可以減少病蟲害及果蠅的肆虐,但不怕冷的茄子就適合露天種植,放在網室中產量反而較少。經過班員們多年的嘗試,彼此經驗分享,現在對於鹽埔地區適合網室栽培的農作物,班員們大抵都能掌握不錯的技術。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協助品種改良

除了「鹽埔鄉蔬菜產銷第二班」的班員之間的互相砥礪之外,來自縣政府、農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農友公司、種苗公司的協助亦不少,尤其是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發了多種優良品種提供農友試種,包括高雄二號茄子,不但產量多,而且外皮的色澤紫黑油亮,既好看又好吃;高雄二號絲瓜則口感較軟,口味鮮甜十分美味,產量也增加不少,不過因為外皮較細,不耐久放,所以大盤蔬菜商不願進貨,大多轉而供應當地所需。
至於農民們利用改良技術或枝條變種所研發出來的新品種也不少,例如外型如同羊脂白玉的珍珠苦瓜,顏色墨綠發亮的綠色苦瓜,以及白苦瓜等,都是頗有口碑的品種,廣為農友們大量種植,每一季的收穫都頗為豐富。

張技生班長是一位務實的農業實踐家

世代務農的張技生,從小就在蕃薯田、稻田裡長大,長久以來不但自己擁有很好的農作技術,同時亦熱心公益,他曾經數度協助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辦理農業試驗研究推廣工作,並得到相當優良的工作成績而接受頒獎。平時他也是班員們最佳的資訊收發員與聯絡人,產銷班員開會通常就在他家舒適的客廳中進行,十餘年來均讓班員們,維持緊密且良好的關係。
張技生說,過去務農完全採用人工,非常辛苦,現代農作技術講求專業分工,不但減少人力的付出,亦可增加產量並讓農作長得更好,曾經一度因為過度使用農藥及化肥的問題,現在亦有技術得以轉變為接近自然的農法,讓農民的辛勞得以喘息,但近年來卻因產量過剩、銷售通路有限,而造成農民的現代新困境。

天災與產量過剩都是屏北農民的夢魘

每年颱風、水災仍是鹽埔鄉的農民必須面對的問題,即使天災帶來農作物的大量損失,批發市場的價格卻未必跟著零售市場大幅上揚,而大陸蔬菜傾銷台北,再度壓低了農民的利潤,即使產量多,價格卻相對較低,利潤跟著變薄,加上有時必須請女工來搶收,一天八百元的工資是讓工人們覺得分外辛苦,但卻也讓農民承受頗大的成本壓力。他感慨萬千的說:「以前一台小牛車就可以養活一家人,現在一卡車還沒辦法得到溫飽。」台灣農民之痛,透過這短短二句話,道盡辛酸。
鹽埔鄉目前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夏季產量過剩的困擾。這幾年由於台灣的經濟不如過去,許多年輕人在城市求職無門,紛紛返鄉務農,雖然個個都認真積極,張技生亦頃囊相授,讓鹽埔鄉地區的農作產量因此增加不少,但豐收的結果卻未必能得到應有的利潤,因為即使價格壓得很低,卻都經常賣不出去,尤其在夏天全台盛產期間,滯銷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再加上天氣炎熱,實在令農民備覺艱苦,張技生直言的說:「真的是種不種都很辛苦啊!」

一年之中就靠收冬來小補

對於鹽埔這個位於南台灣的農業小鄉村來說,一年之中,農作收益最穩定的是冬季,此時北部的氣候寒冷,農作物生長慢,唯有四季氣候皆溫暖的南部得以豐收,加上當季天災較少,產量穩定,價格亦相對穩定,一年之中若想要略有小補,就靠收冬這一季了。

期待政府提出更好的農業政策

最後張技生談到,對於屏東北部這個農業重鎮,雖然政府在鹽埔鄉舉辦的全國性農業熱帶博覽會吸引了數萬人潮湧入,並藉由大型活動促銷當地農特產品,提高買氣,讓辛苦的農民多少獲得實質的回饋,但對長遠的農業政策來說,仍然是不夠的。問他該用什麼辦法延續台灣的農業命脈,他認真的說:「如果台灣農產品無法開拓外銷市場,就會有危機,希望政府能拿出魄力,制訂正確的政策,以協助農民走過目前面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