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稻作-水稻

 
項目符號

水稻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一點大螟
二化螟
大螟
小稻蝗
白星椿象
白背飛蝨
長角麥蚜
南方綠椿象
負泥蟲
細針緣椿象
斑飛蝨
黑尾葉蟬
黑椿象
電光葉蟬
臺灣蜘蛛緣象
臺灣鐵甲蟲
瘤野螟
稻心蠅
稻水象鼻蟲
稻苞蟲
稻細蹣
稻象鼻蟲
水稻薊馬
褐飛蝨
樹蔭蝶

 

大螟 (Pink stem borer)

學名:Sesamia inferens Walker

(劉達修。2003。大螟。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70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生態習性:
  成蟲產卵於葉鞘內側,分成23列,卵粒呈淡黃色,圓饅頭形。幼蟲在莖內蛀食危害,老熟幼蟲在蟲孔外之葉鞘內側或葉鞘間作薄繭化蛹。成蟲夜間活動,趨光性不強,本蟲在嘉南地區年發生五世代,成蟲高峰分別出現於5月上旬及9月下旬至12下旬。卵期610天,幼蟲2858天,蛹期10天,成蟲壽命46天。本蟲對陸稻,二期作晚植稻後期及糊仔甘蔗,夏作甘蔗,玉米等之生育初期危害較重,而在危害水稻時較近畦畔的稻株較易被害。

形態:

卵:

呈圓而似饅頭狀,初為淡黃色,孵化前為淡紫黃色。卵之頂端略凹入,表面有縱隆起線及與此相交之細線,直徑約0.6公厘。

幼蟲:

體粗壯,頭部為紅褐至暗褐色,胴部背面為淡黃而略帶紫褐色,腹面淡黃色。胴部第一節之硬皮板淡黃色,氣門黃色。各體節上有10餘個黑褐色之小疣紋,各生短毛一根。成熟幼蟲體長可達35公厘,寬3公厘。

蛹:

圓筒形,黃褐色,全體被有灰色粉末。胸部背面,有點刻密佈,腹部第17節亦密佈圓形之凹點。尾端生有四枚短大之直形尾刺,其末端頗尖銳。體長1820公厘,寬4公厘左右。

成蟲:

頭、胸部及前翅皆淡黃褐色,腹部為淡褐色。雄蛾觸角短而成櫛齒狀,雌蛾觸角為絲狀,前翅中央有不慎明顯之暗褐色帶紋,此帶紋之上下各有兩各小黑點,外緣線暗褐色,緣毛黃白色;前翅腹面黃褐,沿中脈具略帶赤色之線條,前緣近翅頂處有少許黑色鱗毛。後翅為白色,外緣稍帶淡褐色;腹面近前緣處為黃褐色。體長約1417公厘,展翅為2733公厘。

(劉達修。2003。大螟。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57-58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危害狀:
  孵化後之幼蟲食去卵殼並群棲於葉鞘內食害,而使之變黃褐色。23齡幼蟲食量大增,分散至附近稻株,可從稻株基部34節蛀入莖內為害。45齡蟲食量更大,於稻莖中食盡一節,即爬出另尋他節或他株為害,少有蛀穿莖節為害者。每幼蟲一生可危害34稻株。被害莖常僅存外膜,莖內外充滿糞便,易於倒伏。水稻在分蘗期被害呈現枯心,孕穗期後被害則成死孕或白穗。

(鄭清煥。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第280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空中施藥防除水稻螟蟲】

藥劑名稱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93.2%撲滅松超低容量藥

(Fenitrothion)

0.75公升

1.  第一次:第一世代螟蟲,插秧後約30天。第2世代螟蟲,插秧後約90天。
2. 
第二次:第二世代,依水稻病蟲害之預測情報,決定確實施藥日期及次數。

8平方公分內應有直徑1000u以下之落藥點27點以上。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46頁。台中。412頁。)
 

幼蟲 成蟲
(鄭清煥、李新傳,1990,台灣農作物主要病蟲害彩色圖鑑第95頁) (鄭清煥、李新傳,1990,台灣農作物主要病蟲害彩色圖鑑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