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資訊 / 藥用植物之發展現況 / 藥用植物之發展現況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藥用植物之發展現況
發文日:96/12/14
最近幾年來人們發現大部分的化學合成藥劑都有副作用,且有其使用具有局限性,如約有40%的現代疾病治療乏術,20%的人遇到過西藥毒副作用,另隨著愛滋病、性病、吸毒的猖獗,心腦血管和腫瘤癌症等疾病的日益增多,由於西藥治療乏術而使中草藥在國內外之利用研究日受重視,有著極廣闊的需求面與市場前景。台灣雖偏處一隅﹐但是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境內高山平原處處﹐氣候更兼具溫、副熱及熱帶三帶﹐植物資源相當豐富﹐因而素有天然大植物園之美譽。據資料指出﹐台灣自生維管束植物多達 4,477種﹐加上外來的2,500餘種﹐總數約近7,000種﹐其中不乏可資利用之珍貴生藥資源,可供藥用及保健利用,有的且療效不錯。惟國人至今所需藥材多依靠進口,其價格與品質因為無法確保穩定,徒增病患不少負擔及影響醫療效果甚大。關於藥用植物在台灣栽培較具體的研究,最早可考的為日據時代在花蓮富里曾闢有一處占地 200多公頃的藥園,當時共栽植一百多種藥用植物,且生長情形甚佳。光復後由於乏人管理,並受採藥人士濫採結果已所剩不多。目前台灣民間有少數地區種植藥用植物,其中部份曾得到政府經費補助及技術輔導,如前農林廳曾與中國醫藥學院合作,輔導雲林縣虎尾等鄉鎮種植薄荷、澤瀉、枸杞、荊芥及澤蘭等,所生產的藥材直接供應當地藥商利用。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亦曾於民國65年起委託中國醫藥學院及林業試驗所進行引種、育苗及試種工作,民國72年起又洽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屬的花蓮、臺東、清境及嘉義 4個農場進行試種黃柏、土肉桂、杜仲、槐花及山藥等5種重要藥用植物,在各場細心照料下,當時之生長情形不錯。由國貿局海關資料指出﹐每年進口生藥之種類、數量及金額相當龐大﹐以2000年為例﹐台灣進口生藥之金額達新台幣億萬元以上的有高麗紅參、吉林人參、沉香、檀香、西洋蔘等﹐金額達千萬以上的有三七、黃耆、黃連、當歸、杜仲、枸杞、地黃、麥門冬及柴胡等種。農業試驗所曾自1959年起引入藥用植物之種原,由國內外引進重要植物的種子及種苗,分別在不同海拔試種栽培,並進行多項試驗,其中較為重要且正進行深入研究的藥用植物種類,在民間藥材方面計有金線連、七葉膽、山防風、仙草及白鶴靈芝等,在常用的傳統藥材方面則有三島柴胡、高氏柴胡、日本黃連、馬援薏苡、長葉枸杞、金銀花、麥門冬、芡實、黃耆、當歸、半夏、山藥及桔梗等。就台灣已有之藥用植物進行開發利用﹐針對需要量較大且價格較貴之藥用植物種原由國外引進﹐同時並進行試種、生產、品種改良及多元化利用等研究﹐將對傳統醫藥之發揚、國民之保健及疾病之治療有重大助益,對於藥用植物本土化之發展,亦具建設性之意義。在台灣地區中醫藥之科學化與本土化久為政府之一貫政策,在衛生署與中央與地方農政機關之輔導下,台灣藥用植物研究之科學化已具基礎,本土化方面則須加強努力,因為國內所需之藥材,大半係仰賴進口,且台灣現有之藥用植物資源雖近 2,000種,但被開發利用的仍不多,而大陸則有13,268種之多。選定重點發展之藥用植物,及早進行品種及栽培技術改良,利用科學方法進行GAP生產與有效成分之確定與品質提昇,及開發多元化加工產品,並擴大利用途徑,使自產藥材自給自足的目標能早日達到。此外,在發展藥用植物之中,宜加強保健植物之開發,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足氣補」,其中氣補不易掌握,醫食同源的保健植物之開發,應為一值得發展之方向。 就台灣已有之藥用植物進行開發利用﹐針對需要量較大且價格較昂貴之藥用植物種原由國外引進﹐同時並進行試種、評估、生產、品種改良及多元化利用等研究﹐對傳統醫藥之發揚、國民之保健及疾病之治療將有助益,對於藥用植物本土化之發展,亦具意義。

德國於1978年通過藥物法(Arzneimittelgesetz),依據該法規定,至遲到1990年,所有藥用材料都必須符合具備無可置疑的品質有效性與確定性,一些足以產生危害人體健康,及無法證明有效性的植物材料,都必須自市場上消失,此種嚴格之生藥品管措施,必將為其他國家採行跟進。此外,這類植物之需要量在各國均異常龐大,以德國為例,其每年平均之進口量達16萬公噸,總值為 548百萬馬克,而日漸嚴格之採集限制及可能之污染顧慮,也將使生藥市場面臨缺貨問題,只有在可控制的環境內進行依目的栽培的計畫生產(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才能達到符合品質及確保產量穩定之雙重生產目標,德國與歐洲其他各國現有藥用植物之發展經驗與成果,足供國人參考。世界衛生組織 (WHO)稱此類生藥利用為傳統醫學,以別於以化學藥劑為主之現代醫學,二者同為維繫人類健康之重要基石。

美國是最重視保健植物生產與利用的國家之一,以2000年為例,全美藥用植物及其相關產品之銷售額高達40億美元以上,但美國藥用植物及其相關產品之開發重點,大概只集中在20~30種藥用植物之開發,自1997至2000四年內,全美藥用植物及其相關產品排行榜之前五名,一直維持不變,且此五名之銷售額佔總銷售金額至少一半以上,其名稱如下:紫錐花(Echinacea)、人參(Ginseng)、銀杏(Ginkgo)、大蒜(Garlic)、貫葉連翹(St. John’s Wort)。有資料指出,全美有約半數人口正在使用藥用植物及其保健產品,而美國內百分之六、七十的癌症末期患者,正依賴中草藥,視之為最後或唯一的希望。美國地大物博,是全球首富國家,自1994年製定膳食補充品健康與教育法案後,放鬆了對中草藥的管制,導致供作膳食補充品、內含中草藥成分的保健產品暢銷於大小超市、藥房及保健品專賣店,而且美國許多著名大學與醫藥院校,也紛紛設立替代醫學研究中心。美國是最重視藥用植物生產與利用的國家之一,全美中草藥及其保健產品的銷售額僅1984一年即高達17億美元,至1997年則已超過28億美元,以2000年為例,中草藥及相關產品之銷售額高達40億美元以上,粗估全球的銷售總額可達430億美元以上。台灣之生活習尚頗近似美國,更具備中草藥研究廣泛之基礎與經驗,因此美國在藥用植物生產及經濟利用現況,可供台灣借鏡之處頗多。

中國是最重視中草藥生產與利用的國家之一,由於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天然藥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據1983~1987年中藥資源普查統計結果可知,中國有天然藥物約12,807種,其中藥用植物約11,146種(約占87%),藥用動物1,581種(約占12%),藥用礦物約80種(約占1%)。根據中國中醫研究院之電腦檢索全國中草藥數據庫最新統計數字指出,中國現有中草藥資源13,268種,是世界上最大的中草藥寶庫。中國正進行中藥材多層次、多領域的綜合開發,這是世界矚目之研發重點項目,並被列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醫藥界研究開發的重大課題。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在全世界建立了27個以中醫中藥為核心的傳統醫藥學中心,其中15個在亞洲,而中國即占有7個。此外,中國還具有悠久的醫藥應用歷史,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出版了多部本草名著和醫學典籍,為開發利用藥物資源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經驗。因此中國在藥用植物生產及經濟利用現況,可供台灣借鏡之處頗多。以中國四川及東北為例,此二地區種植頗多極具特色及經濟價值的重要藥用植物,如四川的川芎、黃柏、杜仲與厚朴等,及東北的人參、柴胡、黃芩、丹參、桔梗、黃耆及板藍根等。其中四川之川芎為繖形科植物芎藭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利用部位為根莖;川芎之藥效明確,可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為各種頭痛之要藥及血中之氣藥。黃柏為芸香科植物黃柏 (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利用部位為樹皮;黃柏擅清腎中虛火,主除下焦濕熱;既清實熱,又除虛熱。杜仲為杜仲科植物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Oliv.),利用部位為根部;杜仲為常用腎虛腰痛要藥。厚朴為木蘭科植物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利用部位為樹皮或根皮;厚朴為除脹、平喘要藥。東北之人參為五加科植物吉林人參 (Panax ginseng C. A. Mey.),利用部位為根部;人參大補元氣,可治消渴;人參配附子可治療亡陽氣脫證。柴胡為繖形科植物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 DC.),利用部位為根部;柴胡為和解少陽、肝膽疾患要藥,可疏肝解鬱,主治寒熱往來之少陽証。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利用部位為根;黃芩擅清肺熱,可止血、安胎。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利用部位為根部;丹參擅活血通經,袪瘀止痛,可清心除煩,治癰瘡腫毒。桔梗為桔梗科植物桔梗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利用部位為根部;可開宣肺氣,袪痰止咳,為肺經引經藥。黃耆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 mongholicus Hsiao),利用部位為根部,為補氣要藥。板藍根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 (Isatis tinctoria L.),利用部位為根莖及根;為清熱涼血藥,主治咽喉腫痛。四川省及東北吉林省中藥材資源極為豐富,同為中國中藥材主要產區之一,藥材種類多、分佈廣、蘊藏量頗大,近年來生產發展快速,俾益當地經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