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聖誕紅專業殿堂 / 病害防治 / 苗腐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苗腐病
發文日:96/11/15
苗腐病    ● 葉俊巖

  又稱苗立枯病(Damping-off),侵襲扦插苗地際部,於扦插初期危害最烈,至幼株仍會受感染,稱莖腐病(Stem rot),患部初呈水浸狀,繼而流出乳汁,後褐化,縊縮,植株萎凋倒伏,並向上發展至葉片,而由接觸之葉片迅速蔓延至相鄰植株,迅速擴展造成大面積病害,而腐爛之葉片或植株殘體黏附在盆缽上,則成為往後之感染源。主要由之病原菌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因此患部常出現褥狀菌絲,在23-28℃危害最烈。其次為腐霉菌(又稱猝倒病菌,Pythium aphnidermatum)感染,亦侵襲地際部,患部水浸狀腐爛,褐化程度較低,常出現白色棉絮狀氣生菌絲,在降溫控制較差,易出現28℃以上高溫之設施危害較烈。

  此兩種病原菌往往存在於未曾使用之新鮮的無土介質中,且在致病程度以上,因此扦插後立即施用福多寧2000倍,或立枯靈1000倍稀釋液為必要之措施,扦插後超過8小時或發現病株才施藥,常無防治效果。此二種藥劑必須依稀釋倍數規定,隨意降低倍故易發生藥害,使扦插苗發生黃化落葉,由於立枯絲核菌才是主要病原菌,因此依得利效果常不易發揮,若以海綿(Oasis)或泡棉扦插,則腐霉菌為主要病原,灌注依得利或滅達樂就比其他藥劑有效。

  有些業者習慣於扦插苗沾免賴得,或免賴得與NAA混合劑,不但不易防治甚至更嚴重,是因插穗在初期光合作用能力不足,尤其在高度遮陰設施根本無足夠之光合作用,切口癒合與發根所須之營養由插穗之中段,剛好是地際部之細胞儲存物分解而來,以致地際部組織變脆弱,甚至儲存物分解之營養滲入介質中,反而誘引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