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吳郭魚的知識+ / 引進故事 / 吳郭魚別名的命名由來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吳郭魚別名的命名由來
發文日:96/11/23

◎台灣鯛:

       2003年3月,台灣鯛協會正式成力,將台灣吳郭魚養殖推向另一個心的里程碑。這裡所指的台灣鯛,其實就是吳郭魚的最新稱呼,象徵著高品質的吳郭魚─如同蓮霧中的黑金剛,是台灣漁業的驕傲。從1946年,吳郭魚初次引進台灣至今,吳郭魚已然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在研究人員與業者的齊心努力下,這個昔日被人謔稱為「屎坑邊」的吳下阿蒙,已不在是廉價魚種的代名詞,今天,我們在五星級飯店吃到的高級台灣鯛生魚片料理,就是這種肥美、新鮮、臭土味不再的高級吳郭魚。(引用自莊健隆-台灣魚故事)

以下引用台灣鯛協會裡對「台灣鯛」的意涵敘述:

       台灣鯛就如同蓮霧中的黑金剛,只有高品質且經生產加工認證的改良品種吳郭魚,才是正港的台灣鯛。一尾毫不起眼的魚,卻是人類第一尾上太空的魚,也是21世紀人類的魚,更是台灣產量最大的養殖魚。

       台灣人打拼的精神,加上科技化養殖管理與完全配方飼料,以及世界級安全又精緻的加工水準,造就台灣成為全球最大台灣鯛魚出口國。

       這就是台灣鯛,台灣第一,也是世界第一。

◎南洋鯽仔

       民國三十二年,郭啟彰先生被日本海軍徵調至新加坡服役,軍方借重他的養殖經驗,分派他至養殖場養「帝士魚」,飼養期間,郭先生發現「帝士魚」的生態習性很適合台灣養殖,就打定主意設法將這種魚引殖到台灣。卅五年春,在集中營等待遣返時,遇見同營的吳振輝先生,閒談中吳先生表示亦養過這種非洲種的帝士魚,也覺得很適合在台灣養殖,於是兩人合作成功地將「帝士魚」帶回台灣。「帝士魚」是當時的日本名字,引進台灣以後並沒有正式予以命名,因為它來自南洋,所以大家將它之為「南洋鯽仔」或「南洋魚代仔」。(引用自胡興華-吳郭魚的傳奇)

◎姬鯛

       福壽魚或吳郭魚有時會產生一種「白變種」(Albino),體色和金魚一樣,都是紅色。在60年代末期就有以色列的水產人員以此魚贈送台灣的業者,後來經過水試所的研究,1970年代末期掀起台灣紅吳郭魚飼養的熱潮。日本人看到這種魚後又驚又喜地,立刻把牠命名為「姬鯛」(鯛在日本是高貴魚,常用作生魚片吃),並且把此魚飼養在半鹹水中,養到1公斤以上,再以生魚片形式上桌。台灣的商人也覺得,如果此時再叫牠為「吳郭魚」或「紅吳郭魚」似乎有點暴殄天物,於是就把牠叫做「埃及紅尼羅魚」或「尼羅紅魚」,在市場上銷售,消費者也樂得購買來自古埃及的「舶來品」。但這「尼羅紅魚」產量一多,價格還是即刻往下跌。(引用自莊健隆-台灣魚故事)

◎潮鯛

       十年前,台灣海鰻養殖業者紛紛出走中國,廖木發卻預先觀察到,台灣海鰻在未來四、五年後將面臨與中國削價競爭苦果,台灣鰻魚將因不敷成本利益發展陷入困境。這時,他選擇往東部發展,到台東知本農場開發新的水產品,潮鯛。在知本,他投入一億元資金,不厭其煩,在一邊開發、一邊實驗,反反覆覆的改良過程,終於讓他成功研發出全世界第一套魚片產品─潮鯛。
潮鯛,小兵立大功,不但打入日本市場,還成為日本人口中讚不絕口的沙西米生鮮魚片。廖木發讓台灣吳郭魚鹹魚翻身的傳奇,在業界為人津津樂道,連農委會推動的台灣旗艦產品-台灣鯛,也都受了潮鯛的啟發,海洋大學副教授江福松就開玩笑地說:潮鯛是台灣鯛的阿公…,潮鯛作出品牌,打開了外銷日本的市場。(台灣日報 2004-5-27)

◎聖‧彼得魚

       彼得是耶穌所招收的首批兩位門徒中的一個。聖經上記載:耶穌沿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行走時,看見了兩個兄弟,西門和安德烈在海裡撒網。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兩兄弟立刻捨下網,跟隨了耶穌。彼得是耶穌給西門的名字,希臘文是岩石。耶穌的用意是: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可見耶穌對彼得的期待。彼得早期在加利利海所捕獲的魚,我們當然可以稱為「聖‧彼得的魚」。

       今天,一部份的美國及中東商人為了促銷Tilapia,就稱牠為聖‧彼得的魚(St. Peter’s fish)。究竟Tilapia是什麼魚呢?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吳郭魚。我未曾深入考據昔日彼得所捕獲的魚中是否也包括了吳郭魚,但依該魚的地理分佈,以及加利利海實際上是一個淡水湖(吳郭魚是一種淡水魚)來判斷,彼得很可能曾捕獲過吳郭魚。在台灣、東南亞以及非洲很多地區,吳郭魚不但供人們果腹,同時也是人體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引用自莊健隆-台灣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