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虱目魚養殖 / 虱目魚養成 / 淺坪式養殖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淺坪式養殖
發文日:97/01/30

        淺坪式養殖亦即台灣傳統的虱目魚養殖模式,主要是由廢棄的農耕地整理後而改成的魚塭。魚塭環境水深大約在30~50公分,佔地面積較廣,放養的密度低,並利用廉價的有機肥料以及太陽能所培育的天然藻水做為飼養虱目魚的餌料,屬於粗放式養殖。年產量大約是3000公斤/每公頃。台灣較適合此方式養殖的地區也只有在台灣西南部。 而淺坪式的養殖,一整年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準備工作,已經發展出了虱目魚養殖的節氣<見表格>,在養殖上只要依照節氣按表操課就可以了。 

        由表格可以看出在放養之前,池塘的準備工作大約是從每年11月開始到隔年3月結束,此時台灣的氣溫已漸漸降低,虱目魚的成長停頓,成長達到上市標準的虱目魚也都收成出售,剩下的虱目魚必須趕至越冬溝躲避寒害。池塘可以空出,必須在此時完成曬坪、整池、殺蟲害、施肥、注水培養藻床等工作,為明年的放養做準備。 此時,可以上市的虱目魚已經收成完畢,而未上市的虱目魚已趕入越冬溝,此時須將池塘水放乾,在太陽下曝曬幾天,消毒池底。在曬坪的同時,也要將池底的污泥與腐爛的藻類清除、池底有坑洞的部份需拉平,並且修理堤岸、坪嘴溝。完成池塘的整理工作後,可以視池塘狀況,施肥,提高池子的營養度,一般是用米糠,每公頃約300-500公斤(新魚塭要2~3倍的量)。除了施肥外,也可以作沙蟲的動作。可利用菸砂中的尼古丁毒殺蟲害,而尼古丁不會傷害底藻,菸砂在腐敗之後又可以當作肥料。 在完成施肥的工作以後,可以注水先養底藻,並依情況進行第二次施肥。底藻主要培育的是藍綠藻及矽藻。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以後要再進行一次曬坪的工作,注水後,準備放養魚苗前,在水中加入茶粕,因茶粕中含有皂素可以毒殺雜魚。到此階段,所有池塘的準備工作才算完成。 到了隔年4月天氣開始回暖,飼養的池塘也都完成準備工作,可以開始放養第一批魚苗(頭水苗)。這個階段虱目魚的主要食物是天然底藻,在以米糠、 花生粕、 麵粉等作為補充飼料。到了六月多,就可以收成頭水苗。一直到10月,陸續都會有虱目魚成熟可以收成。過了10月,就要開始準備越冬溝,好讓未達上市體型的虱目魚進入越冬溝躲避寒害。

         淺坪式養殖最大的缺點就是水深較淺,在冬天寒流來襲時,水溫劇降,而虱目魚為熱帶性魚類,不耐寒, 14℃以下抵抗性減低,10℃以下即有被凍死現像,所以每到冬天寒流來襲,往往造成大量虱目魚死亡。故冬季清池後還沒有達到上市體型的魚苗就必須準備越冬。主要的方式都是準備越冬溝讓虱目魚渡過寒冬後,隔年水溫回升後在行放養。

 
81301525753淺坪式養殖曬池
淺坪虱目魚養殖工作時序                                                         淺坪式虱目魚養殖池曬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