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果樹-釋迦

 
項目符號 常綠果樹
項目符號 木瓜
項目符號 印度棗
項目符號 百香果
項目符號 枇杷
項目符號 柑桔
項目符號 香蕉
項目符號 荔枝
項目符號 草莓
項目符號 番石榴
項目符號 椰子
項目符號 楊桃
項目符號 鳳梨
項目符號 蓮霧
項目符號 龍眼
項目符號 檬果
項目符號 釋迦
項目符號 落葉果樹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果實斑螟蛾
粉介殼蟲

桔捲葉蚜
神澤氏葉蟎
膠蟲

薊馬類

太平洋臀紋粉介殼蟲

東方果實蠅 

薊馬類

姬黃薊馬 (Yellow thrips)

學名: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果樹篇,第36頁。台中。297頁。)

生態習性:                                                                      
  全年均會發生,乾燥溫暖的季節密度較高,在柑橘、檸檬、文旦等果園中為害植株葉部,於植株抽新梢至長嫩葉期間,因有適合的食物,密度會更升高。幼蟲與成蟲在嫩葉背面中肋兩旁或附近爬行活動及吸食植物汁液,至柑橘開花期,姬黃薊馬成蟲亦可能由葉片轉飛至花部吸食花蜜,但此時密度不高,不致於造成柑橘明顯被害。

    卵產在植物較幼嫩的新芽、幼葉等組織內,成蟲與幼蟲個體雖小卻活潑好動,不時擺動身體或穿梭爬行。幼蟲與成蟲的外形與習性相若,棲息處所相同,化蛹時老齡幼蟲彈跳離開植株,掉落在附近土中發育成蛹。待羽化為成蟲後,再飛至植株上。

(王清玲。2003。柑橘薊馬類。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9-柑橘保護,第65頁。防檢局。台北。378頁。)

形態:

卵:

乳白色,形如蠶豆,卵長平均0.2公厘。

若蟲:

一齡若蟲體呈白色半透明,複眼紅色,體長0.30.5公厘,二齡若蟲體呈黃色,複眼黑褐色,體長0.50.8公厘。

蛹:

前蛹觸角可活動,脫皮後成為蛹。觸角橘紅色,複眼暗紅色,足與翅芽均透明,翅芽成長後脫皮成為成蟲。

成蟲:

雌雄體形相似,雄蟲略小。體呈黃色,觸角8節,第6節最長,78節小而尖;頭部淺黃色近方形,複眼黑色,單眼紅色半月形。前胸近方形淺黃色,兩側淺灰色,前胸比頭部略寬大,後緣一對剛毛,後胸黃色,比前胸略小,翅灰色,翅脈不明顯。腹部38節具黑帶,腹末端呈圓錐形,產卵管黑色,向下彎曲。雌蟲體長0.80.9公厘,雄蟲體長0.70.8公厘。

(蕭素女。2004。茶黃薊馬。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4-茶樹保護,第21-22頁。防檢局。台北。158頁。)

花薊馬 (Hawaiian flower thrips)

學名: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

(王清玲。2003。柑橘薊馬類。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9-柑橘保護,第62頁。防檢局。台北。378頁。)

生態習性:
  花薊馬是在台灣發生甚為普遍的食花性薊馬,寄主植物十分廣泛,木本與草本植物均有;農耕作物與山區郊野均普遍存在,常與他種薊馬混雜生存於同一植株的花部。成蟲通常尋找開花的植物棲息與產卵,花期一過,成蟲就另行尋找附近其他開花植物,因此通常在開花期間大量發生本種薊馬,於非開花期間的植物芽葉上則為數不多。橘園開花季節有大量花薊馬趨集於花部銼吸及產卵,開花初期薊馬為害會影響著果率。開花末期剛形成的幼果表皮因被薊馬銼吸而產生傷痕。

    卵產在植物較幼嫩的新芽、幼葉等組織內,成蟲與幼蟲個體雖小卻活潑好動,不時擺動身體或穿梭爬行。幼蟲與成蟲的外形與習性相若,棲息處所相同,化蛹時老齡幼蟲彈跳離開植株,掉落在附近土中發育成蛹。待羽化為成蟲後,再飛至植株上。

(王清玲。2003。柑橘薊馬類。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9-柑橘保護,第66-67頁。防檢局。台北。378頁。)

形態:

卵:

腎形,白色透明,產在植物組織內。

幼蟲:

淡黃色。

成蟲:

頭、胸橙黃色或淡黃色腹部黑褐色,腹部與胸部顏色對比明顯。前翅基部透明無色,其餘部分淡褐色。雌成蟲頭胸黃褐色,腹部黑褐色,體長約1.33公厘。複眼暗褐色。觸角黃褐色。前翅淡褐細長,腹部刺毛甚長。足黃色,腿節外緣褐色。雄成蟲黃色。體長約1.05公厘。

為害狀:
  被害嫩心葉或花瓣會捲曲、畸形且局部黑褐化、造成授粉不完全,易形成畸形果,被害挫傷之果皮呈黃褐條斑,影響果品外觀。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果樹篇,第132頁。台中。297頁。)

防治方法: 

 

姬黃薊馬:

一、

藥劑防治:任選下列一種藥劑防除。

 

藥劑名稱

每公頃
使用量

稀釋倍數()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2.8%畢芬寧乳劑

(Bifenthrin)

0.75-1.0公升

1,000

害蟲於幼嫩心葉發生時,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三至四次。

1.施藥時應噴及幼嫩心葉。

2.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3.具中度眼及皮膚刺激性;對蜜蜂毒性高;對水生物具毒性,勿使用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

2.5%畢芬寧水懸劑

(Bifenthrin)

0.75-1.0公升 1,000 害蟲於幼嫩心葉發生時,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三至四次。

1.施藥時應噴及幼嫩心葉。

2.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3.具中度眼及皮膚刺激性;對蜜蜂毒性高;對水生物具毒性,勿使用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

9.6%益達胺 水懸劑
(Imidacloprid)
0.5-0.75 公升 1,500 害蟲於幼嫩心葉發生時 ,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三至四次。 1.施藥時應噴及幼嫩心葉。
2.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3.對蜜蜂毒性強;對水生 物具中等毒。

9.6%益達胺溶液

(Imidacloprid)

0.5-0.75公升

1,500

害蟲於幼嫩心葉發生時,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三至四次。

1.施藥時應噴及幼嫩心葉。

2.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3.對蜜蜂毒性強;對水生物具中等毒。

2.8%賽洛寧乳劑

(lambda-

Cyhalothrin)

0.35-0.5公升

2,000

害蟲於幼嫩心葉發生時,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三至四次。

1.施藥時應噴及幼嫩心葉。

2.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3.具中度眼及皮膚刺激性;對蜜蜂毒性高;對水生物具毒性,勿使用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

2.5%賽洛寧微乳劑

(lambda-

Cyhalothrin)

0.35-0.5公升

2,000

害蟲於幼嫩心葉發生時,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三至四次。

1.施藥時應噴及幼嫩心葉。

2.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3.具中度眼及皮膚刺激性;對蜜蜂毒性高;對水生物具毒性,勿使用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

2.46%賽洛寧膠囊懸著液

(lambda-

Cyhalothrin)

0.35-0.5公升

2,000

害蟲於幼嫩心葉發生時,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三至四次。

1.施藥時應噴及幼嫩心葉。

2.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3.具中度眼及皮膚刺激性;對蜜蜂毒性高;對水生物具毒性,勿使用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

34%硫敵克水懸劑

(Thiodicarb)

0.5-0.75公升

1,500

害蟲於幼嫩心葉發生時,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三至四次。

1.施藥時應噴及幼嫩心葉。

2.採收前12天停止施藥。

3.對水生物具毒性,勿使用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

(費雯綺、王喻其、陳富翔、林曉民、李貽華編。2010。植物保護手冊─果樹篇,第513頁。台中。963頁。)

二、

以藥劑防治為主,但使用農藥時須將藥液噴於蟲體活動部位上,且數種藥劑輪流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

三、

配合輪作、淹水、清園及設置黃色黏板()均可減少本蟲密度。

 

(施錫彬。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第403頁。葉瑩編。)

四、

常見天敵包括數種捕食性椿象、草蛉、捕食性癭蚋、捕食性薊馬、捕植蟎等,其中以半翅目花椿象顆小黑花椿象屬以及盲椿象科中的盲椿象,擅於捕食薊馬等小型昆蟲,為自然界中薊馬類昆蟲的重要天敵。這些天敵昆蟲經常與野生植物上發生之姬黃薊馬同時存在,而殺蟲藥劑施用較少的農耕田間也會發生。視天敵與薊馬間棲群密度相對數量之高低,而有不同的抑制效果,當天敵密度夠高時,對於薊馬棲群也能發揮相當程度的抑制作用。

 

(王清玲。2003。姬黃薊馬。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11-葡萄保護,第40頁。防檢局。台北。221頁。)

 

花薊馬

一、

以藥劑防治為主,但使用農藥時須將藥液噴於蟲體活動部位上,且數種藥劑輪流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

二、

配合輪作、淹水、清園及設置黃色黏板()均可減少本蟲密度。

三、

Beauveria bassiana等微生物藥劑亦能使本蟲生病達到防治效果。

 

(施錫彬。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第403頁。葉瑩編。)

四、

寄生性天敵有屬於釉小蜂科的寡腳小蜂,雌蜂長約0.6公厘,世界性分布,對於寄主的種間選擇專一性不高,寄生的薊馬種類已記錄者有1121種,此小蜂於交尾後35天開始尋找薊馬若蟲,每次產單粒於一至二齡薊馬的若蟲,被寄生的薊馬若蟲老熟時,行動遲鈍,停止取食,全身變成白色,僅在腹節中央呈深紅色圓點,終至死亡。

 

(王清玲。2003。腹鉤薊馬。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11-葡萄保護,第46頁。防檢局。台北。221頁。)


成蟲
(黃明得,1997,台東區農業專訊19期第8頁)

危害狀
(黃明得,1997,台東區農業專訊19期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