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這種情形也不僅僅發生於魚類,許多小型的甲殼類,例如棲息於珊瑚礁中的許多蝦子或螃蟹,也會利用特殊的擬態行為,彌補行動緩慢的缺點;甚至有些還會藉由後天的裝飾,讓自己在外觀上看來就像一朵海葵、一棵海綿甚至是一叢海藻,展現令人難以置信的巧妙擬態。例如俗稱的海葵蝦或綿羊蝦,便分別利用透明及與岩石類似的色彩,躲避掠食者銳利的搜尋目光;而生活於藻叢中的偽裝蟹,不但在殼甲質感與色彩,已經很像是一塊長滿附著物的岩塊或海藻,牠們甚至還會不斷地將剪斷的海藻或撿拾自環境中的碎屑,往自己身上放置,讓整體看來就像是出現於叢林中,穿著迷彩裝的野戰士兵般,有著絕佳的擬態效果。
不過並非所有的擬態動機,都是為了躲避掠食者的攻擊,相反的,為了反制這些聰明靈巧的物種,許多魚類在行為的適應與演化上,也直接或間接的進行了外型、色彩甚至行動的改變,在掠食過程中,展現唯妙唯肖的高超擬態。例如分布於亞馬遜河流域中的枯葉魚(South American leaf fis, Monocirrhus polyacanthus),除了具有與掉落枯葉一般的顏色、型態與質感外,同時在移動時,也會模擬葉片在水中旋轉或平移的類似姿態,但其最終的目的,卻是僅為了填飽肚子。而棲息於珊瑚礁環境中的躄魚,則因為同時兼具色彩、型態與行為擬態,而成為魚類展現擬態行為的箇中翹楚。例如種類極為相似的躄魚,甚至是種內個體,但卻會因為棲息環境不同,而出現在體色與體表質地上的明顯差異;也因此曾經發現,同種類的躄魚,因為分別棲息於海藻叢或礁岩環境下,而讓個體的體色及體表皮瓣的發展程度,皆出現相當有趣的差異。
躄魚隨著棲息環境的不同,讓個體分別朝向模仿海藻、海綿甚至岩塊等等不同的生物或環境;而少數種類甚至具有以背鰭特化而成的釣竿,且在釣竿前方具有類似食物誘餌般的羽狀游離。平時躄魚會以胸鰭撐起身體,安靜的隱藏於環境中,一旦發現有獵物靠近,個體便會不時的甩動延長的釣竿,藉由誘餌吸引魚隻或蝦蟹更加靠近,因此在這被動與主動兼具的擬態下,被吸引靠近的獵物,往往很難以脫逃的機會。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3%
我喜歡:23%
很實用:13%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好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讚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好棒

廖*福(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22
好

陳*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22
真好

陳*隆(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22
讚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9
好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9
真好

羅*珍(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16
真好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4/15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