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互動參與 / 熱帶魚教室 / 飼養過程的溫度管理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飼養過程的溫度管理
發文日:96/10/19

飼養過程的溫度管理

不同來源與種類的觀賞魚, 對於溫度的需求或忍受範圍往往不同; 圖為偏好涼爽水溫的狗魚。      

 

            許多人也許因為觀賞魚又被稱為「熱帶魚 (tropical fish)」,或是印象中這些別具色彩與型態之美的魚種,多捕捉自諸如南美亞馬遜流域、東南亞雨林甚至非洲三大湖泊等環境,而誤會所有種類的淡海水觀賞魚,都必須被飼養於水溫偏高的環境。但實際的飼養經驗卻告訴我們,在飼養管理過程中,環境溫度的穩定,遠比環境溫度的溫暖重要的多。

            要探討飼養過程中的溫度管理,首先必須對魚類的基礎生理有正確且廣泛的認識。有別於高階的哺乳動物,在體溫的表現與調控上,除了少數具有高速泳動能力的鮪魚 (tuna) 外,絕大多數的魚類皆屬於變溫動物 (poikilothermal animal);也就是說,魚類的體溫會隨環境作改變。正如兩生類或爬行動物一般,在早期的資料中,多半把魚類歸納於冷血動物 (gold-blooded animal) 中,然而後來卻發現,魚類不是沒有體溫,也不像字面上的表示般,呈現絕對的低溫,而是牠們的血液與體液,具有與環境類似的溫度。

            生物的體溫往往與其代謝能力有關,因為溫度的高低直接影響了決定所有生理反應中,相關「酵素」能否被活化並產生作用。因此魚類雖然不像人類一般,具有恆定的體溫表現,然而個體卻能藉由不斷的移動,在環境中找尋最適合生理的溫度範圍;這種表現就正像在不同季節中,具有遷徙或迴游特性的烏魚一般。

            不過相對於擁有寬闊空間的湖泊、溪川或海洋,即便是像展示型水族館般,擁有數百噸容量的大型水槽,依舊無法彌補魚類對於最適水溫的需求,更何況是大小僅有數十至數百公升的飼養水槽。因此在侷限的空間中,飼養者只能針對物種最適的溫度進行調整,藉由模擬與環境中相似的水溫條件,方能讓個體展現如同身處自然水域般的體色、成長與所有生理及行為表現。

            一般而言,淡水觀賞魚的適應溫度多在 25-28 ℃間,少數分布於高緯環境、洞穴或是海拔較為明顯區域的種類,則必須飼養於 20 ℃左右,甚至更低的溫度,例如許多具有特殊型態,在市場中被統稱為西德鯊的鱘魚 (sturgeon),或是原本分布於高山溪流與湖泊中的甲殼類或鯰魚,便是最好的例子。而相較於淡水魚,以珊瑚礁魚類為主要組成的海水觀賞魚,則對於水溫的變化更加敏感,同時因為許多以培育海藻、腔腸或軟體動物為主的無脊椎生態缸中,會在系統上方提供高效率的功能性照明,因此為了有效維持緊密的生物共生關係,並確保水中擁有充足的溶氧,因此對於這類大型生態缸,多半會將水溫控制在 24-26 ℃的穩定範圍。

            環境中的溫度控制,應以穩定為首要目標,其次則是逐漸調整成為適合飼養對象的範圍。因為持續跳動的溫度,或是驟然的大幅改變,一來容易造成魚隻的緊迫,亦會增加魚隻對於病原 (pathogen) 的感受性,誘使疾病發生與傳播。不過為了刺激成長或誘導繁殖,有時經驗豐富的飼養者,會略為調整環境溫度,增強個體在成長與繁殖上的表現,不過在這之前,請先確保魚隻的生理與健康狀態,以及能承受的改變幅度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