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互動參與 / 熱帶魚教室 / 魚類的卵胎生與胎生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魚類的卵胎生與胎生
發文日:96/10/19

魚類的卵胎生與胎生 

 

       多數人對於動物的繁殖方式,大致可以依據親代與子代間的關係,與子代脫離母體時所呈現的狀態,區分為卵生 (oviparity) 或胎生 (viviparity) 兩大類;或許這種非一及二的區分方式,明確的說明了受精卵在脫離親代時的狀態,或是親代與子代間的營養關聯,不過卻也因此讓人忽略了,其實在這兩者中間,還有一類被稱為卵胎生的繁殖方式。

       絕大多數的孔雀魚與花鱂,在繁殖方式上便是典型的卵胎生方式,只是多數人因為缺乏長時間且持續的觀察,因此往往認為子代脫離自母體後,便具有一定大小的型態,與獨立覓食與泳動的能力,因此將之視作為胎生魚種。孔雀魚雖型體內授精,也就是雄性個體會利用由臀鰭特化成柄狀的交尾器,將雄性配子送入雌魚體內,並使卵粒充分授精。隨後這完成授精的卵粒,便獨自開始發育,雖然偶爾我們可以藉由透過雌魚單薄的皮膚,見到小魚的雛型,或是一對靈活的大眼,但事實上雌孔雀魚僅提供這些受精卵一個發育的空間。子代發育所需的所有能量,悉數來自卵黃囊,因此親代與子代間,完全沒有養分供應或接受的關係。也因為這種關係,因此雖然孔雀魚可直接產出具有雛型與獨立攝食能力的幼魚,但在生殖方式的區分上,仍被歸類為卵胎生魚種。

       或許有人會感到好奇,那既然孔雀魚與摩利無法稱為胎生魚,那究竟有沒有魚是真正的胎生種類呢?其實這個問題是相當有趣的,當然答案也會讓許多人感到興奮,因為不論在淡水或海水環境中,都有在繁殖上呈現胎生的種類;也就是說,親魚除了直接產出具有類似外型的子代外,同時在親代與子代間,還有類似臍帶的構造相繫,過為養分輸送之管道。海水魚胎生種類的代表是體型約莫巴掌大的海鯽,而淡水種則主要分布於美洲,尤其以北美與中美的墨西哥為主;而近年於貝加爾湖發現的胎生魚,則是相當珍貴的新紀錄種。

       部分胎生魚因為具有鮮豔色彩與特殊的繁殖習性,因此亦被引進觀賞水族市場,作為欣賞與繁殖的飼養對象;例如俗稱為紅尾胎生鱂的Xenotoca eiseni,或是被暱稱為刀片鱂的特殊種類,都是相當具有特殊性的小型胎生魚種。因此只要為牠們塑造具有適當水溫與水質的穩定環境,並且充分提供多樣性的動物性活餌,一般而言,都會在數個月後見到雌魚腹部逐漸變得渾圓飽滿。特別是在幼魚脫離母體時,還可以見到那隱約如絲線般,連結親魚與子代間的特殊臍帶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