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的淡水魚,多指原生環境為內陸湖泊、池沼或河川的種類,而綜觀目前出現於市場中的淡水觀賞魚,除了部份水族品系來自人工繁殖培育,絕大部分依舊來自淡水環境捕捉;其中尤以東南亞雨林、南美亞馬遜河流域、非洲三大湖與大型河川為主。這些淡水魚生活於毫無鹽度或僅有些微鹽度的環境,同時以水中溶存的鹽類比例來看,不但濃度較低,而且組成比例極為穩定,少有持續性的變化。淡水魚是觀賞魚市場中主要飼養與流通對象,原因之一,便是飼養水質容易取得且易於調整,而多變的色彩型態,以及較為簡易的飼養及繁殖方式,都是淡水魚能吸引廣大愛好者飼養的主要原因。
作為觀賞魚飼養的海水魚種,則主要以色彩艷麗且型態多變的珊瑚礁魚類(coral fish)為主,早期曾因為這類觀賞魚多分布於熱帶區域,並且由東南亞的菲律賓及印尼為主要供應國家,因此在市場發展之初,海水魚類儼然成為「熱帶魚(tropical fish)」的代表。海水中具有組成複雜的鹽類,但相對的穩定的鹽度狀態與優越的緩衝能力,卻提供了絕大多數海水魚類適宜生存與繁殖的環境。一般而言,在近岸處的鹽度變化稍為明顯,但變動幅度多在3.3-3.5%間;因此水產養殖行業多以「千分之」或「度」表示,而觀賞水族市場則習慣以比重來取代鹽度(salinity)。由於海水中溶存主要以氯化鈉(sodium chloride, NaCl)為主的鹽類,因此若要飼養海水魚類、海藻或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往往必須以合成的海水素加以調配,並搭配過濾效果優越的循環過濾系統,方能表現海水魚類或珊瑚礁環境的獨特生態之美。
然而當多數人習慣以水中鹽度將飼養對象甚至環境,一分為二的歸納為「淡水」或「海水」,其實有一種環境,與其中包含的一大類生物,恰好介於兩者之間,很難用絕對的生物或環境特性加以歸納。一般所稱的河口區域,或是因為光合作用旺盛,而被稱為汽水域(brackish water),便是藉於淡水與海洋間的特殊環境狀態。由於受到河川注入與沿岸海水漲退潮的影響,因此河口區域中的鹽度狀態幾乎全時都在改變,也因此生活於其中的魚隻、甲殼類或是軟體動物,便具備了對於鹽度的良好適應能力。而之所以這些生物甘願藉由滲透壓調節或不斷遷徙,適應於變動明顯的河口區域,主要原因則是無法捨棄河口區域豐富的食物供應,因此許多生物不但棲息其中,甚至在全球各地的河口、汽水域或紅樹林環境,都因為資源豐富,而成為重要的繁殖場所。
圖說: 棲息於珊瑚礁中的魚種多半需要較為穩定的鹽度環境。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0%
我喜歡:33%
很實用:5%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廖*福(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25
好

陳*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25
真好

陳*隆(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25
讚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30
好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30
喜歡

油膩(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16
不錯

羅*珍(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16
真好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5/21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