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互動參與 / 熱帶魚教室 / 迷鰓魚的繁殖技巧(II)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迷鰓魚的繁殖技巧(II)
發文日:96/10/19

迷鰓魚的繁殖技巧(II) 

       

       雖然色彩與造型盡皆特殊的迷鰓魚,依具體型與種別差異,可列舉出市面常有販售的便有數十種之多,然而論到關於迷鰓魚的繁殖,多數人還是習慣將牠們以產卵習性區分,那便分別為築巢、泡巢與口孵等三種方式。前者多以諸如巨攀爐等大型種類為主,築泡巢與行口孵方式育幼者,則分別佔有其他種類各半。例如 Betta 屬中的科其娜 (Betta coccina)、廬提蘭斯 (B. rutilance) 與和平鬥魚 (B. imbellis),便是泡巢型的代表;而紅戰狗鬥魚 (B. macrostoma)、藍戰狗 (B. unimaculata) 與火焰熊貓鬥魚 (B. channoides),則是常見的口孵型種類。

       臺灣市場對於Betta屬鬥魚的飼養風氣與欣賞角度,多以純粹的型態或色彩為主,甚至近年來較偏向種類的收集與繁殖培育,有別於部分東南亞國家供作競賽的培養方式,因此在純粹欣賞外,Betta屬獨特的色彩、鰭型與生殖方式,也吸引部分飼養者投入繁殖行列,感受有別於中大型慈鯛或淡水魟魚的獨特繁殖魅力。而市面上經常可見的泰國鬥魚 (Betta splendens),經常是許多人嘗試繁殖的入門對象。

       這些以商業目的大量繁殖並供應市場的泰國鬥魚,因為鰭型寬大的雄性,不斷在外型與色彩的表現上,賦予繁殖者的創作期待,因此除了維持原本外型的短尾型外,多數品系或個體,分別有著長尾、叉尾、冠尾 (crown tail) 甚至是圓尾 (1/2 Moon tail) 的特徵,而色彩組成則更是琳瑯滿目。相對於雍容華貴的雄性個體而言,輸入市場的雌魚不但鰭型短小,同時體側多半具有暗色橫紋,但飼養者只要觀察個體渾圓飽滿的腹部,與隨生殖成熟而日漸突起的白色生殖突,便很容易掌握個體性別。

       繁殖這類泡巢型的種類,飼養者與魚隻皆需要充分的耐心,因入如果冒然地讓毫無準備的雄雌魚處於同缸,恐怕性情粗暴的雄魚,會將雌魚視做挑釁對手而纏鬥至死。因此較正確的方式,多半是讓雄雌魚可藉由視覺先行接觸,或將擺放有雌魚的透明水杯,在不使個體跳出的狀況下,讓雄魚充分適應雌魚的存在,並刺激雄魚開始吹吐泡巢。

       雄魚的泡巢是由唾液混合空氣製成,在整個繁殖過程中,其實雄魚在吸引雌魚前來繁殖的求偶過程中,泡巢的寬度、大小與結構穩定,便多以決定配對或繁殖是否能夠成功。泡巢型鬥魚的交配過程有著十足的戲劇張力。首先雄魚會以寬闊的魚鰭將雌魚包裹,然後以彎曲成U型的體幹擠壓雌魚,在雌魚釋出乳白色卵粒的同時,雄性便會使其充分授精,隨後在落下的過程中,以口不斷將卵粒拾起,並吹吐入泡巢中等待孵化。

       產卵完成的雌魚必須撈除,而後續的護卵與育幼充作,則多由雄性獨立完成。剛孵化的稚魚如同針尖般細小,飼養者可待其能水平泳動時,再以培育的藻水投餵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