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互動參與 / 熱帶魚教室 / 非洲湖產慈鯛的繁殖技巧(I)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非洲湖產慈鯛的繁殖技巧(I)
發文日:96/10/19

非洲湖產慈鯛的繁殖技巧(I)

經由穩定飼養達到繁殖,是多數飼養者的終極目標。

 

       一般人對於非洲湖產慈鯛的印象,多停留在如皇冠六間 (Cyphotilapia frontosa) 或紅馬面 (Nimbochromis fuscotaeniatus) 等中大型種類,因此對於這類湖產慈鯛的繁殖特性,亦多侷限於多數種類所具有的口孵形式。

       的確,對於三大湖中的馬拉威湖 (Lake Malawi) 與維多利亞湖 (Lake Victoria) 而言,多數種類在繁殖上的確是以雌性口孵為主,但若提到坦干依喀湖 (Lake Tanganyika),想必多樣化的繁殖方式,便能讓飼養者感到新鮮而有趣,也因此,許多人認識三湖慈鯛,進而投入多種類的飼養與收集,往往肇因於坦湖慈鯛的繁殖策略。

       提到不以口孵型式為繁殖策略的湖產慈鯛,多數飼養者會直接聯想到諸如黃天堂鳥 (Neolamprologus leleupi) 或女王燕尾 (N. brichardi) 等礁岩棲性為主的中型種類。配對後的親魚會以極為強烈的領域觀念,驅趕甚至追咬接近巢穴的魚隻;而這種根深蒂固的領域觀念,也讓牠們在面對體長數倍的大型慈鯛,絲毫不露懼色,反倒是時有開放水域的個體,因為誤入牠們領域,而慘遭迎頭痛擊。

       這類礁岩棲性的種類,會以狹窄的岩縫或洞穴的顛倒面,作為產卵環境,同時親魚會輪流照顧孵化過程中的卵粒。而孵化後的幼魚亦充分享受親魚無微不至的呵護,直到幼魚成長至一定階段,親魚察覺可能導致食物或空間不足,甚至感到族群地位受到挑釁,才會將子代趕出巢穴。不過多數時候,會發現原本繁殖出的子代,會照顧親魚下一次繁殖過程所產生的子代,這種彷彿是兄弟姊妹間相互照顧的關係,除了在女王燕尾等魚種身上可以見到,俗稱柳絮鯛或鳳凰的Julidochromis屬物種,也具有如此的特殊行為。

       飼養者在繁殖這類具有礁岩棲性,同時繁殖上以基質產卵的湖產慈鯛,必須注意兩個重點;首先是正確的性別比例,另外一個則是妥善的造景鋪陳。由於這類礁岩棲性的魚種,多半具有相當鮮明的領域觀念,而當個體進入成熟繁殖階段,這種觀念通常會被逐漸分泌的荷爾蒙所不斷強化,因此縱使飼養者有充足的投餵與適當的水域區隔,甚至擺放可供個體躲藏的礁岩或洞穴,然而這僅容許單一配對存在的特殊關係,卻足以讓不當性比的個體,慘遭持續追咬,並在最後喪失性命的悲慘結局。因此建議有心在水族箱中繁殖這類慈鯛時,最好能先對個體性別有正確的判斷與認識,並僅讓一對個體在環境中進行配對。

       其次則是這類礁岩棲性的湖產慈鯛,多半選擇岩縫或洞穴顛倒面作為產床,因此飼養者除可使用倒置的素燒瓦盆,作為個體繁殖時的產床選擇,部分如繁殖短鯛用的瓦燒小缽,或是具有孔隙與堆疊功能的空心磚,亦是不錯的產床選擇。

       親魚具有良好護幼特性、孵化後魚隻便具有一定體型及能在短時間內接受諸如豐年蝦無節幼蟲 (nauplii) 投餵等特性,都讓湖產慈鯛的繁殖管理,十分容易上手。因此何不以黃天堂鳥 (Neolamprologus leleupi) 或女王燕尾 (N. brichardi) 為目標,嘗試感受繁殖湖產慈鯛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