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市場動態與即時資訊 / 水族新鮮貨 / 24K的迷思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24K的迷思
發文日:96/10/19

24K的迷思  

不同的色彩表現形式,創造了有趣的個體特徵與欣賞價值。

 

       在水族市場中,因為同時融合了野生採集與人工培育的水族品系,因此除了以種 (species) 為單位的分類基礎外,同時充滿諸多變異與色彩特徵的品系 (strain) 與個體 (individual),更豐富了飼養者對於飼養與欣賞的特殊追求。

       因此在許多異型 (Pleco)、老鼠魚 (Corydoras spp.) 或是南美短鯛 (Apistogramma spp.) 的種類中,可分別見到以分布區域或採集點為區分的產地型,特別是特定的品系或個體,如果具有全色(full-color)的表現,多半會引起市場的一陣騷動,隨後便是廣泛地討論與收集飼養。

       在具有相同分類依據的短鯛種類中,以黃金短鯛 (Apistogramma borellii) 為例,便分別有著黃金短鯛、歐寶黃金與 24K 黃金短鯛的差別;同樣的,對於特定種類的異型,也會依據色彩表現不同,而區分為18 與 24K。其中最主要的差異,其實便在於個體的體色表現,是否有著全色、大範圍或特定區域的色彩分布。而之所以會以 24K 作為商品名稱,則是因為針對這類特殊種類或個體的欣賞重點,多是以鮮明的黃色為主,因此為方便稱呼與增加商品價值,所以便使用於區分一般貴重金屬純度的單位。

       不過在短鯛與異型中,以俗稱為 24K 黃金達摩的 Parancistrus spp. 最具有爭議性,因為這主要從哥倫比亞出口的個體,迄今還存在許多令人難以解釋的問題存在。首先便是個體的基礎分類資料,直到今天還無法確定至種的階段;雖然在部分的資料中顯示,在親緣性上牠們非常接近Parancistrus aurantiacus,只不過多變的色彩表現,卻讓牠們不但缺乏了正確的學名,同時在一般觀賞水族中,針對異型這類棘甲鯰所賦予的L/LDA編號,也遲遲未能固定下來。

       但對於許多飼養者而言,所關心的卻是 Parancistrus spp. Pure Gold 在體色改變上的問題。因為甫輸入的個體,多半能呈現相當耀眼的銘黃體色;甚至少數個體在全黃的體色上,幾乎找不到任何一點褐色或黑色的雜斑,這對於向來給予人深沉色彩印象的異型,往往有著天壤地別的差異,因此要擁有一條全色而毫無雜斑的Parancistrus spp. Pure Gold,不但必須碰碰運氣,同時還常得所費不貲。

       不過最大的爭議,往往出現在後續的飼養之上,因為若以正常情況飼養個體,即便有適當的光照、投餵與水質管理,個體的體色依舊會逐漸轉為黯淡,甚至從原本的銘黃色,逐漸衰退為鵝黃色、土黃色、淺褐色至黑色,最後就如具有野生色型態的 Parancistrus aurantiacus 完全相同。或許在市場中有人認為全色或眼部不具色塊的個體,可長久穩定的維持體色,然而在實際飼養上,不論藉由溫度調整或改變餌料組成,都無法遏止這種逐漸黯淡的體色轉變。

       在以欣賞價值為主的觀賞水族市場中,這的確是一個明顯且重要的癥結,或許可藉由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試圖改善這個問題,讓屬於 Parancistrus spp. Pure Gold 的特有魅力,能持續散發並引人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