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一隻預備作為水族箱飼養的觀賞魚,在培育階段都必須依序經歷受精卵、稚魚、幼魚與亞成魚的階段,然後才能隨著成長逐漸趨緩、能量利用轉移至生殖巢的發育,最後進入具有獨特性徵與生殖能力的成魚階段。雖說諸如孔雀(guppy)或花?(platy)等種類,由於體型較小與生命週期循環較快,因此只要營養條件充分,沒有病原或惡劣水質因子的干擾,在出生後的數個月,便具有繁衍子代的能力。但是對於多數觀賞魚而言,由受精卵到成魚的階段,卻往往需要經年甚至數年的時間,這對許多以商業性供應的繁殖場而言,往往是極為漫長的等待。
其實並非僅有具備生殖能力的個體,才能進入市場流通,而是隨著個體的成長與成熟,絕大多數的個體在體色表現、吻端或體側的局部型態,甚至是各鰭表現都會有明顯的變化,而這些華麗的色彩或誇張體態,往往成為市場中決定價值與銷售潛力的絕對因子。因此基於這種需求,許多繁養殖場開始嘗試利用添加方式,提前使個體的體色產生令人驚豔的表現。
依據魚種在代謝與營養需求上的差異,要使個體體色出現變化,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添加物與技巧,例如常見的方式,便是分別於飼料中添加藍綠藻、胚芽、玉米黃素、類胡蘿蔔或是蝦紅素,同時藉由投餵所造成的生物累積作用(bioaccumulation),讓諸如錦鯉(Koi)、金魚與多數觀賞魚類,有著提前表現的華麗體色。
不過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極少數繁養殖場,可能為了增加體色表現的速度與程度,並且盡可能的降低生產成本,因此放棄了天然或以微生物合成的揚色物質,相對的使用俗稱為皇冠甲基的睪固酮(testosterone)。這種原料與方式的添加,雖然可使絕大多數的觀賞魚呈現華麗的金屬光澤,甚至在特定階段使用,已改變投餵對象的性別,但在近來的實驗卻發現,這些經由不當揚色方式處理的個體,往往存在著代謝生理上的障礙;甚至對於環境緊迫的適應能力低下,因此經常會在撈取與運輸後產生大量的死亡損耗。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2%
我喜歡:29%
很實用:7%
夠新奇:0%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瓊(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7/20
GOOD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7/20
GOOD

陳*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12
真好

陳*隆(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12
讚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5
好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5
喜歡

油膩(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8
不錯

羅*珍(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4
很好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4/17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