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交所指得是藉由種內或種間的繁殖方式,創造具有變異的個體型態。所謂的種內,就是以生物學分類中最基本的種(species)為單位,然後選擇具有不同色彩或特徵表現的同種個體,進行配對與繁殖的工作。對於多數物種而言,種內雜交的變異其實並不明顯,然而對於擁有悠久時間繁殖與飼養的觀賞魚(ornamental fish),種內可能存在的色彩、斑點或紋路變異,甚至是已經具有特殊表現的品系,都豐富了種內雜交的變異幅度;例如具有繽紛色彩表現的各式孔雀魚(guppy)或俗稱為球魚與茶壺的滿魚(platy),便是種內雜交最好的例子。
種內雜交的成果便如此豐碩,更何況觀賞魚於種間的雜交。種間雜交(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指得是兩種在生物分類上具有不同種名的個體,彼此之間繁殖並產生後代的過程。在觀賞魚中最著名的例子大概就屬血鸚鵡,由雄性紅魔鬼(Amphilophus citrinellus)與雌性紫紅火口(Cichlasoma bifasciatum)培育出的子代,雖然具有飽和的紅豔體色與渾圓逗趣的型態,然而受限於親原分別屬於不同種,因此血鸚鵡的型態不僅會隨者親原交換而有所差異,同時由種間雜交所產生的子代,絕大多數都失去正常繁殖的能力。
不過相對於具有計畫性的育種而言,以雜交方式創作子代,多少有點亂槍打鳥的意味,然而在觀賞水族的繁殖產業中,由於多數魚場都以商業性培育為經營策略,因此在大量繁殖子代的過程中,藉由雜交方式創作變異子代,卻是相當經濟且具有效率。只是由於是未經計畫的創作方式,因此相對必須付出的代價,便是必須在操作過程中,確定繁殖所使用的親原,同時也必須花上許多時間,針對子代表進行篩選,再以不斷重複的繁殖與選汰,培養至具有絕大比例單一表現的階段。
而育種所指的則是充滿仔細計畫與分析的繁殖方式。以往的育種策略,可能必須藉由長時間的選別與淘汰,並且完整構築該物種的遺傳特性與品系血緣。不過在近年來,由於觀賞水族產業也開始引進生物技術,因此不論是利用基因微隨體(microsatellite)來作為親緣性鑑定或品系區分,再利用顯微注射或電破等基因轉殖技術,將具有特殊表現的基因送入胚胎中,藉以獲得預期中的表現,都逐漸在產業中見到了初步卻是豐碩的成果。
不論是傳統的雜交,或是帶有濃厚學術氣息的育種,都讓繁殖者天馬行空的自由意念,實際的表現在觀賞魚的型態或色彩上。我們期望,有著更多具有觀賞價值與競爭潛力的嶄新品系與個體,豐富將來的水族市場。
圖說: 觀賞魚之所以吸引人,變化萬千的豐富色彩是其中主因之一。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4%
我喜歡:29%
很實用:5%
夠新奇:0%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廖*福(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12
好

陳*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12
真好

陳*隆(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12
讚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5
好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5
喜歡

油膩(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8
不錯

羅*珍(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4
真好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4/17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