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俗名通俗好記,商品名稱又多響亮且能直接傳達個體特徵,為何反而對那些饒舌熬口的學名情有獨鍾?是為了突顯優越的記憶能力,或是藉由濃厚的學術氣息,道貌岸然地企圖展現與眾不同的飼養水準?其實皆不然,因為對於這些分別採集自南美與非洲水域中的個體,確實需要以完整的學名加以標註;甚至有時僅以屬名與種名為主的學名,還不足以突顯出品系或個體所獨具的外型與色彩特徵,因此在許多資料中,不難發現在種名之後,多還標註了個體分布或採集的水域/支流名稱,甚至是採集地的經緯度,以及具有特定意義的採集編號。
或許一些飼養者會認為,觀賞水族本應是個充滿輕鬆愜意的愉悅休閒,那又為何要在一個學名上,斤斤計較的互不相讓?其實這些加註於學名之後的產地名或水域名,往往在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上,具有相當的重要性與研究價值。例如經常出現於小型魚市場中,廣受飼養者青睞的酋長短鯛(Apistogramma bitaeniata),多半是經過人工培育甚至改良的水族品系(aquarium strain/type),然而對於廣泛分布於亞馬遜河水系中的所有酋長短鯛而言,隨著分布水系與地理區域的不同,往往意喻著牠們在長時間的地理限制下,以逐漸因為生殖隔離而產生屬於該地區特有的色彩或型態特徵;而這種以種內基因差異為特色的產地變異,正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而這些帶有變異與特色的基因,也因此成為研究物種演化與地理分布最強而有力的正確。
這種情況就正如廣泛分布於坦干依喀湖中的鯉型鯛(Cyprichromis spp.),或是分布於馬拉威湖中許多岩棲性慈鯛(mbuna)或單色鯛般;以俗稱為藍寶石的馬拉威湖慈鯛Placidochromis phenochilus為例,分布於坦尚尼亞沿岸的個體,往往具有灰白色與藍色相互交錯的斑剝體色,然而同樣一種魚,分布於Mdoka礁區的個體,卻有著寶藍色的耀眼體色,同時呈現白色的吻端特徵,因此為了區分並突顯這分別來自不同區域,並具有不同色彩特徵的個體,在市場中便會分別以Placidochromis phenochilus Tanzania及Placidochromis phenochilus Mdoka white lips表示,藉由附加於屬名與種名之後的地域型或型態特徵,強調兩者間的不同。
圖說: 由德國輸入的湖產慈鯛,多會在詳細的學名外,同時附上正確的產地名名稱。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8%
我喜歡:32%
很實用:8%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廖*福(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12
好

陳*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12
真好

陳*隆(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12
讚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5
好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5
喜歡

油膩(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8
不錯

羅*珍(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4
真好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4/17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