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市場動態與即時資訊 / 追本溯源 / 飼養環境中的感染來源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飼養環境中的感染來源
發文日:96/10/18

飼養環境中的感染來源           

運輸或包裝水體中存在的污染物與病原,往往會對穩定飼養環境造成極大的衝擊。

       不論是飼養新手,或擁有豐富繁養殖經驗的玩家,在飼養或管理觀賞魚的過程中,必定遭逢過病原的侵害。此外不同種類對於不同病原的感受性,往往存在差異,所以在整個飼養管理過程中,就好像與病原進行一場對決!不過就算時時對個體是否感染,進行持續與細膩的觀察,也妥善做好對環境中每一個體的健康管理,但時而發生的感染或疾病,仍讓飼養者傷透腦筋。

       絕大多數的水族箱或飼養環境,都是呈現密閉狀的飼養空間,鮮少如池塘或戶外池般,明顯受到進流水、天候、環境與鄰近生物因素的干擾,因此如何找出病原入侵的管道,加以防堵與遏止,往往成為健康管理的首要工作。

       仔細想想,病原不會無緣無故的入侵飼養環境,而是必須經由一定的管道或介質;而如果有如此正確的想法,那麼每每由水族館購回的魚隻,以及運輸個體所使用的包裝水體,甚至是用以投餵的活餌與冷凍生餌,便成為最具有嫌疑的媒介。

       其實許多蓄養於水族館魚缸中,等待販售的個體,往往因為飼養密度過高、長期處於飢餓狀態,甚至是受到其他生物的追咬,而成為攜帶病原的媒介;或是諸如野生七彩、短鯛或異型等,從產地直接出口的個體,因為環境狀態持續改變,個體虛弱而讓原本存在體內的病原伺機發作,皆會讓牠們即便具有完整的外表或正常體色,但就像一個不定時的炸彈般,一旦環境再次出現遽變時,便引發病原的大規模散佈與疾病感染。

       此外則是用以包裝魚隻的水體。為了能使個體充分適應,因此多數水族館在包裝魚隻的水源,多使用原本蓄養水槽的水體。加上許多飼養者在購回魚隻後,草草進行適溫處理,甚至懶得將魚撈出並拋棄包裝水體,而一股腦的將魚隻連同包裝水傾入缸中。事實上這類水體不但水質狀態未明、可能有著濃度頗高的亞硝酸 (nitrite,NO2) 或氨 (ammonia, NH3/NH4+) 等含氮廢物,更可能因為魚隻大量脫落的黏膜、夾帶蟲體或病原休眠孢子,而成為主要的入侵管道。

       最後則是讓飼養者與玩家經常忽略的地方,那便是活餌或生餌的帶菌問題。諸如紅蟲、絲蚯蚓、水蚤或豐年蝦等活生餌料,有可能因為培養過程中大量使用有機肥,或採集自微生物相未明的野外環境,而在餌料生物身體內,存在肉眼難以辨認的病原。或是部份如冷凍赤蟲與豐年蝦等餌料,雖然被保存於低溫狀態下,如此的方式雖然確保了餌料的新鮮,然而夾藏其中的病原性菌株,或對極端環境具有良好抵抗能力的休眠卵或病毒顆粒,也短暫性的失去活力,直到飼養者於投餵中使用,才再次將病原釋放於環境中。

       因此要能有效杜絕病原入侵,除了慎選活力與健康狀態良好的個體,對於包裝水體、餌料與新進魚隻的選擇,也是相當重要且必要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