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礎理論 / 觀賞魚小字典 / 魚類體型大小的描述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魚類體型大小的描述
發文日:96/10/18

魚類體型大小的描述

準確的描述體型,可避免許多困擾。圖為多以體盤直徑描述大小的神仙魚。

 

       不論是單純享受飼養樂趣的新手、擁有深厚繁殖功力的玩家,或是必須面對繁重觀賞魚近出口工作的的貿易商,對於這些擁有濃厚水族飼養興趣,或工作本身即是頻繁接觸觀賞魚的業界人士而言,在接觸魚之時必須面對的一項工作,便是正確且準確的描述魚隻的體型大小。

       由於多數人並非受過專業教育訓練,也並非常時間沉浸於魚隻分類調查的學者,再加上飼養於水族箱中的各式魚種,具有五花八門的體型、體態甚至鰭式,因此也讓對於魚類體型大小的正確描述,在觀賞水族產業中,更顯模糊且難以界定。就拿具有修長體型的銀帶 (sliver arowana, Osteoglossum bicirrhosum) 為例,個體除吻端具有向前伸展的瓣狀唇鬚,尾部也因為分別向後延伸的背鰭、臀鰭與尾鰭,而使得對於體型的描述產生爭議;而相同的情形,也經常發生於許多擁有飄逸尾鰭型態的大型鯰魚、俗稱異型 (pleco) 的棘甲鯰或是許多具有特殊體型或延長鰭條的種類。

       一般在描述魚類體型大小時經常使用的標準,通常是體長與體全長。體長所指的是由吻端到尾柄末端的長度,通常在觀賞魚中是以公分為單位,國外則偶爾會以英吋 (inch) 輔助標示。而體全長所指的則是由吻端到尾鰭末端的距離,只是對於尾鰭末端的定義,在叉型尾、截尾及歪尾上或有不同。

        只不過由於魚類種類繁多,能夠成為觀賞魚種的多半不是色彩極其豔麗,便是外表及型態極為出眾,相形之下,往往徒增體型描述上的困擾。所以若要正確且精準的描述體型,建議還可以由吻端至鰓蓋後緣的頭長、鰓蓋後緣至肛門處的軀幹長,以肛門處為起點向後延伸至尾柄末端的尾長相互搭配,便能完整的描述並表示魚隻體型大小。

        不過對於部分具有特殊體型的魚類而言,例如體幹呈現側扁的淡水神仙魚 (freshwater angelfish) 與七彩神仙 (discus),或是體型極端縱扁的淡水魟魚與比目魚,則會在體長與體全長外,標註體盤大小的直徑,藉以降低在描述上所造成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