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基礎理論 / 觀賞魚小字典 / 魚類的體型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魚類的體型
發文日:2007-10-18

依據體軸比例差異,我們可將魚類體型大致區分為紡綞型、縱扁型、側扁型、鰻型(或蛇型)、箱型與其他等,每種體型所具備的型態與行為特徵均稍有差異,但這些都是經過長時間演化與適應所導致的。
紡綞型的魚種具有優異的泳動能力,在觀賞魚中,許多加拉辛(characin)、鯉科或是分布於新幾內亞與澳洲的彩虹魚(rainbow fish)均有此類特徵。
側扁型的魚種,在海水珊瑚礁性魚類中極為常見,例如俗稱為神仙的尻刺魚,或是諸如人字蝶(Auriga butterfly fish, Chaetodon auriga)與關刀(Black and white heniochus, Heniochus acuminatus)等種類繁多的蝴蝶魚皆為典型代表,而淡水魚中則以素有熱帶魚之王的七彩神仙(discus, Symphysodon spp.)與埃及神仙(Altum angelfish, Pterophyllum altum),最能讓人感受到個體具備明顯體高的翩翩風采。相對於外型流線的紡綞型魚種而言,側扁型的魚種在移動時稍顯沉靜緩慢,不過由於相對側扁的軀幹,牠們卻能在遭遇危險之際,藉由反應迅速的迴轉方式,有效躲避掠食者的攻擊。
縱扁型則剛好與側扁型相對,許多底棲性的魚種,為了適應底水層的環境,因此例如俗稱為推土機的蛙口鯰(Chaca chaca)、分布於南美雨林水域中的淡水魟魚(freshwater stingray)與比目魚,便是最佳的例子。
鰻型與箱型則是造型奇特且能讓人印象深刻的獨特種類,前者例如常見於市場中,俗稱為恐龍的多鰭魚(Polypterus spp.)與被冠上噴火龍的棘鰍(Macrognathus spp.),而後者則以海水觀賞魚中的箱魨最具代表。不論是鰻型魚種具有的特殊行進方式與體表發達的黏液分泌,或是箱魨立體外型與由鱗片特化後具有堅硬質地的骨板,都為牠們提供了優越異常的保護能力,讓牠們能在環境中自由來去,且對掠食者毫無懼色!
圖說: 比目魚具有極端縱扁的體型,方便牠們適應底棲生活。
本網站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