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蠶桑科普教育 / 主題隨筆 / 台灣家蠶種原之多樣性 余錫金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台灣家蠶種原之多樣性 余錫金
發文日:97/05/14

台灣家蠶種原之多樣性                 余錫金

臺灣雖於明末清初,先民渡海來台時,即陸續帶來蠶種嘗試養蠶,並於清光緒年間劉銘傳主持台政時,倡導種桑養蠶,但真正官方引進蠶種則始於1913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養蠶所成立以後。臺灣光復後養蠶所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接管,次年(1946)改制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之前身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蠶業改良場,接收該所由日本引進保存的76個家蠶品系。1949年,改稱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蠶業改良場又陸續從中國大陸、日本、東南亞等地引種,至1966年,累計引進保存182個品系。1975年以前台灣並沒有蠶品種之雜交親本改良紀錄,僅仰賴引種從事雜交品種選拔及更新;此後始有運用雜交或回交技術,從事品種改良。自1967年以後,經由引種及1975年以後經由雜交、回交後裔選出之近親交配品系急速增加,至1997年累計388個。1946~1997年間,蠶業改良場經過數次組織任務調適,家蠶種原保存場所、單位、人員亦幾度變更,又鑑於品種保存之人力、經費日益短缺,業於1997年6月邀請農委會、農林廳及中興大學之學者專家研討修訂「台灣省家蠶種原庫種原分類歸併原則草案」,報請主管機關備查後,乃將388個品系分類歸併為136個品系。因強健性、高絲量等量的性狀,多由微效基因(polygene)控制,無具體外表特徵可供直接識別,故僅就具有外表識別狀狀者,按卵、幼蟲、繭、蛹、蛾等,概述台灣家蠶種原多樣性之一斑:
(一)卵:
1.依休眠與否,有休眠卵、不休眠卵兩大類。
2.依漿液膜(serosa)顏色,有灰卵、褐卵、灰綠卵、紫卵、白色潰死卵、紅色潰死
卵。
3.依卵殼顏色,有黃綠、白、黃色等,黃色又有不同濃度之分。
4.其他(堆積卵、不膠著卵)。
(二)幼蟲:
1.依脫皮次數,有二眠蠶、三眠蠶、四眠蠶。
2.依皮膚斑紋,有姬蠶(素斑)、形蠶(普通斑)、淡形蠶、濃形蠶、有半月紋、過剩半
月紋、無半月紋、有星紋、多星紋、無星紋、褐圓、黑縞、杲、虎斑及形蠶斑紋限
性遺傳雌為形蠶,雄為姬蠶等。
3.依幼蟲體色,有黑蟻、赤蟻、青熟、黃熟、赤熟、黃起、黃體、黃腳、白體色、野
蠶色、油蠶等,油蠶皮膚並有數種不同透明度。
(三)蠶繭:
1.依繭形,有圓、橢圓、長橢圓、束腰形等。
2.依繭色,有白、金黃、外黃內白、內黃外白、淡黃、黃綠、肉色等。
3.其他有鬆繭(綿繭)、破風繭等。
(四)蛹:
1.依蛹形,有無翅、有翅、小翅、捲翅等。
2.依蛹色,有黑蛹、白翅蛹、煤色蛹,並有多種不同之斑塊特徵。
3.依蛹體大小,因品系不同,差異可達數倍。
(五)蛾:
1.依體色,有乳白、黃褐、灰黑色等。
2.依翅形,有正常翅、小翅、皺翅等。
3.依翅紋,有無翅紋、有翅紋者並有多種不同紋路及濃淡。
4.依複眼色,目前僅蒐集到黑色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