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蠶桑科普教育 / 主題隨筆 / 家蠶與教育 林洋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家蠶與教育 林洋三
發文日:96/12/20

家蠶與教育      林洋三

        在數千年的養蠶歷程中,先人們不斷地篩選出優良蠶種,也改良飼養方法,因此我們現在所見的是完全家畜化、無法在野外自己生存的家蠶,即我們暱稱的「蠶寶寶」。但家蠶可說是在千萬種昆蟲中,被研究得最徹底、最詳細的生物。尤其針對品種改良,奠定了現代昆蟲遺傳學的基礎,其作為生物教材之一,是再合適不過。

理由分述如后:

壹、家蠶作為生物教材的有力特性

1.安全性
        人類與家蠶之間沒有相互傳染的病,家蠶不會咬人、螫人,做為學生自然科實習、實驗材料,安全無虞。

2.生活史觀察實驗
        生物的學習,是要瞭解生命的誕生、成長及其生命的結束,透過家蠶飼養,很容易觀察到動物生命的過程,因為家蠶完成一個生活史只須5O天-60天左右,其中僅於幼蟲期約25天需餵食,全程順序從卵、幼蟲、蛹、蛾等各個發育階段的形態,都可以用肉眼觀察,同時作為學生生物實驗用的解剖材料,也非常適當。

3.家蠶飼養容易
        家蠶長久以來,不會像野生昆蟲逃跑,只要有桑葉,飼養簡單容易,桑樹適應性廣,在熱帶地區,桑葉終年常綠,家蠶的食物不虞缺乏。

4.文獻完備
        自古以來,家蠶及桑的研究非常多,特別是19世紀以後,世界各地相繼設立許多蠶桑學校與蠶桑研究所,蠶桑學的出版刊物不勝枚舉,桑蠶絲的文獻相當完整。

貳、家蠶作為生物教材的教育效果

1.共通教材
        作為小學、國中、高中一貫性的生物教材,家蠶是非常適合的,教材的內容,包括動物的生活與種類、植物的生活與種類、生物的關係、生物的進化與系統、生物現象的探討及自然環境的調查等課題,由淺而深,循序漸進地達成生物學的教育目標。

2.關連教材
        社會科及道德等其他相關結合有關連的教材,如家蠶飼養至少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2千年前絲綢之路,所建立歐亞交通管道,對東西文化、文明交流具有社會性深遠地影響,再者,學生對家蠶的飼養體驗過程中,可理解到生命的誕生、成長及死亡,進而啟發對生命尊嚴的意義。

3.生物生產的理解
        今日文化、文明基礎,有賴生物生產,即所謂沒有農業亦沒有人類生存的空間,家蠶能在一個月內生產蠶繭,桑樹是陽樹,以太陽能作有效地利用,成為無環境污染的理想生產形態下的昆蟲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