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蠶桑與生活 / 中外的蠶桑文化 / 日本蠶桑文化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日本蠶桑文化
發文日:96/12/18

日本蠶桑文化

日本蠶桑文化 / 林洋三

       約1800年前,養蠶就從中國大陸經由朝鮮傳到日本,公元604年,日本推古天皇的攝政聖德太子,頒行憲法17條,其中提示『無農無食,無桑無衣』,即鼓勵老百姓栽桑養蠶。另外聖德太子的「養蠶訓」,提示養蠶如父母心,要有愛心、耐心,方克有成。

       但日本蠶桑經濟的發展,始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當時因歐洲產業革命,發展機器,日本趁機大量增產蠶絲,供給歐美紡織業之需要,於是極力擴展桑園,普遍推廣養蠶,並改用乾繭繅絲,使絲廠長年開工,大量生產外銷之生絲。為使桑樹發育茂盛,桑葉營養豐富,於是選育優良品種,施用複合肥料,防治其病蟲害。為使蠶兒發育整齊、體質強健,於是更新品種、提高質量,對儲種、冷藏、催青、飼育、上簇、採繭、烘儲,每一階段均釐訂精密合理之推行準則,無論桑葉、蠶種、鮮繭、生絲,均有其理想之標準。

       政府更大力倡導與獎勵:在學校教育方面,大學設有蠶學教室,如京都工藝纖維大學、東京農工大學、信州大學、九州大學、東京大學及北海道大學等,主要養蠶地區,分設蠶絲專門學校,及各種蠶業傳習所,培養各級蠶業技術人員,以供各方面之需用。

       在全國設有國立蠶絲試驗場(1911年設立),負責有關蠶絲之高深研究與發展,如1936年曾在台灣苗栗大湖,陸續增設其第12個分場,在主要地區約35縣,設有各縣蠶業試驗所及蠶業指導所,負責地區性之試驗與推廣,次要地區分設有蠶業專責機構。同時,在神戶、橫濱兩地蠶絲輸出港口,設有生絲檢驗所,按照國際標準,負責檢驗出口生絲;在產繭較多地區,設有蠶繭檢定所,按照繭層標準,負責協調絲廠與蠶農之公平價格,更組織栽桑養蠶之農民,成立有計畫有系統之組合,藉以安定蠶作,保障蠶農之收益。於是日本全國蠶業蓬勃發展,各方面之科技,均創新進步。自1909年起,一躍而居於世界生絲輸出國之第一位。

       1930年統計,日本全國養蠶農戶達220萬戶,桑園71萬公頃,蠶繭產量39萬噸,生絲的出口貿易28,620噸,生絲出口值占當時全國各類外銷品的第一位,鉅額之生絲外匯,不僅帶動工商業繁榮,更突顯蠶業在日本經濟高度發展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時至今日,因勞力老化、工資高漲及敵不過中國大陸、巴西低價生絲的競爭,目前只作為蠶絲主要消費國,不是生產大國,因此,1872年創立富岡繅絲場(製絲機械是由法國引進),雖已停工多年,但正由日本政府申請列入世界遺產,惟日本蠶業界仍藉各個公私立研究團隊,以蠶兒為對象,運用生物科技,生產外源蛋白,製造醫藥品、食品及化妝品,已有數種商品化上市如干擾素(Interferon)等,且不斷地繼續研發新的產品問世,市場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