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蠶桑生產技術 / 蠶桑的生物科技與應用 / 螢光蠶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螢光蠶
發文日:96/12/25

螢光蠶

       苗栗農業改良場利用家蠶桿狀病毒表現平台大量生產純蛋白質的技術研發成果,由於將來可以利用這項技術,研發各種動物疫苗即藥用蛋白,取代現行使用酵母菌或大腸桿菌萃取蛋白質的方法,新技術預定明年底可以移轉民間企業上市。

       這項技術是苗栗農業改良場與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合作推動,由於國內醫學界以往大都利用酵母菌或大腸桿菌為寄生,萃取其中的疫苗或藥用蛋白,不過因為這兩類寄主均為原核類生物,和以真核為主要細胞結構的動物有基本上的差異,因此製造出來的蛋白質應用在製作疫苗或預防疫病時,經常發生效益落差問題,直到日本有一名科學家發現蠶的膿病是一種桿狀病毒感染引起時,才引發國人開始研究利用家蠶複製蛋白質的興趣。

       苗栗農改場蠶蜂課長吳登楨表示,蠶寶寶複製蛋白質的方式是,當蠶受到桿狀病毒感染時,蠶體產生的外源蛋白物,會分泌到蠶體液中,這時只要透過萃取,即能取得純度相當高的蛋白質,農改場上週在台北世貿國際生物科技大展時,展示的綠螢光蠶及蠶繭,均是透過這項技術所獲得的成果。

       吳登楨說,研究小組會選擇蠶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蠶的生長速度極快,只要短短二十五天,餵食總量二十公克的桑葉,牠就可以以每天平均四百倍的的速度成長,生長到結繭之前,體重可以成長到一萬倍,每隻蠶至少可以萃取九點三毫克的蛋白質,極具經濟效益。將來的研究用途暫時鎖定豬隻口蹄疫、豬瘟、雞瘟等動物疫苗,至於抗癌蛋白、抗腫瘤蛋白及抗類似SARS等細菌、病毒行蛋白質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