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鴨聞 / 最新文章 / 北京種鴨精液採集與性狀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北京種鴨精液採集與性狀
發文日:106/03/29

撰稿人 魏良原、張喬茵、劉秀洲
國內自98年發生禽流感疫情後,鴨肉至今仍無法出口,導致北京鴨的年屠宰量自每年近一千萬隻逐年下降至四百多萬隻左右,由於產業快速緊縮,北京種鴨業者面臨生產成本逐年攀升,自國外引進種鴨的意願逐年降低,因此業者大多自行選留種鴨,使得北京種鴨繁殖與生長性能有降低趨勢,部分民間種鴨業者開始思考除經由體表型選留種用鴨隻外,希望能透過生殖細胞低溫保存技術,將場內或場外優良個體的生殖細胞予以保存,再經由人工授精技術以應用這些優良個體的生殖細胞,而精子的低溫保存則為目前較可行的方式之一。然而這些民間飼養的鴨隻達性成熟後,多已具有自然配種經驗,即使種鴨在育成期間,業者為避免同性戀的情形發生,亦會將公、母種鴨依一定比例混養,因此這些與母鴨混養的公鴨無法確認能否經由人為訓練達到收集精液之目的。宜蘭分所嘗試將這些鴨隻透過人為訓練,以收集個體精液,並建立性狀資料庫及冷凍保存方式,以供種鴨業者參考,期應用於優良個體生殖細胞冷凍保存,進而商業化生產。
試驗將22週齡起即開始自然配種的民間公北京種鴨18隻,於36週齡時移入個別鴨籠飼養,經2週適應期後,於38~42週齡每週採集精液一次進行連續4週的精液採集訓練。採精訓練後的鴨隻於42~46週齡每週採集精液一次進行精液性狀調查。46週齡起將鴨隻依可採集到精液的次數依序分為,處理組1:可採到4次 (7隻)、處理組2:可採到1-3次 (5隻)及處理組3:無法採得精液 (6隻)等3組,並分別採集血樣檢測血清睪固酮含量,於47~50週齡依公母比例1:4,將鴨隻回復自然配種,於48週齡起連續收集3週種蛋至51週齡,以檢測受精率及發育中止率。在18隻公北京鴨的4次精液採集訓練中,可採集到4次、3次、2次、1次及0次精液的鴨隻分別為3 (16.7%)、4 (22.2%)、5 (27.8%)、4 (22.2%)及2 (11.1%),顯示已具有自然配種經驗的北京種鴨,仍有達89.9%的公鴨可經人工訓練收集到精液。
經4次人工採集精液訓練後的鴨隻,隨之進行連續4週精液性狀調查。北京鴨精液平均精液量、精子濃度、活力評分、活動力及存活率分別為0.25 ± 005 ml、5.4 × 109/ml、4.4 ± 0.3、82.8 ± 0.2 %及92.8 ± 2.0 %,結果顯示試驗用北京鴨精液性狀普遍良好。惟此4次精液採集調查性狀過程中,不同鴨隻對人工採精作業有不同反應,其中可採集到4次、3次、2次、1次及0次精液的鴨隻分別為7 (38.9%)、3 (13.6%)、1 (5.6%)、1 (5.6%)及6 (33.3%)。遂將此18隻試驗鴨隻依可採集到精液的次數依序分為三個處理組,分別採集血樣檢測睪固酮,並依公母比例1:4,將鴨隻回復自然交配一週後收集種蛋以檢測受精率。三組的睪固酮分別為8.7、5.4及5.1 ng/ml,且個體差異甚大。另針對18隻同週齡且持續自然配種的公北京鴨(對照組)檢測睪固酮 (5.2 ± 3.7 ng/ml),其個體差異亦甚大。三個處理組的受精率則分別為98.2、97.9及96.4%,顯示這些經人工採精訓練後的鴨隻回復自然配種後仍有很高的受精率,尤其是精液性狀收集期間皆無法採得精液的公鴨(處理組3),亦有高受精率 (96.4%),顯示這些鴨隻仍保有良好的生殖能力,再回復自然配種,亦能獲致良好的受精率。
前述結果顯示,在以自然配種為主的北京種鴨場中,經由人工訓練可順利收集北京鴨精液,即使無法收集到精液,將這些公鴨回歸至族群中實施自然配種亦不影響其受精率,此結果有助種鴨戶嘗試進行人工種北京鴨採精訓練,透過宜蘭分所建立之北京鴨精液冷凍保存技術,進而建立優良種鴨冷凍精液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