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鴨博館 / 鴨子講古 / 談孵鴨古玩的二三事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談孵鴨古玩的二三事
發文日:2007-11-21

大籠:蘭陽地區鴨仔店所用「大籠」是孵鴨用品之一,以竹片所編織的竹蓆,捲起固定後,即成為圓筒狀(直徑70cm)的空心籠子,內部每節一層約16cm高,以麻繩穿綁成米字形的隔層,繩子上面放置同一大小圓形竹篩,舖些稻草,每一層可放150隻小鴨,每籠隔成四節夾層,正好裝放600隻仔鴨。竹籠結實、硬韌,可耐擠壓碰撞,以避免損傷小鴨,且有細小縫隙可透氣,堆疊或裝卸方便,適合挑肩搬運或火車長途託運,也利於輸送至外埠。返程時拆開固定鐵絲或鬆縛麻繩,就回復一片竹蓆之原狀,輕便不佔空間,經年累月可反復使用,所以說大籠是早期具有輸送小鴨用途,且有又靈巧的編竹構思。
鬃籠:是竹材編織的圓錐形籠子,底部寬65cm,高45cm,上面開口,直徑約50cm,可以套入相同口徑,高20cm的平底籠子,呈為上下二層套籠子,其下層底部可以放置120隻剛出生小鴨,覆蓋麻布保溫,可以平放已經啄殼未孵出的胚胎蛋100個。另外鬃罩是粗條竹編的架子,外面綁上棕櫚片,以保暖及遮雨之用。昔日鴨販仔挑著鬃籠,順著宜蘭線鐵路兩旁的沿海漁村或內陸的礦村,挨家挨戶哼著“賣土番鴨”叫賣零售,一步一腳印,走遍各村莊的左鄰右舍,一村又一村。待上一兩天,上層已啄殼的胚胎蛋,也孵出胎毛未乾的仔鴨正可上市,這是昔時「鴨販仔」渡生幹活的方式,真是「甘苦錢歹賺」,而隨著時代變遷、交通便捷、企業化經營,此種行業已消失無蹤,「鬃籠」的名詞或形樣也鮮有人知,如今已成為養鴨珍物與古玩!
資料來源:宜蘭綠色博覽會-鴨鄉館手冊。
本網站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畜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畜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