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鴨博館 / 鴨稻共育 / 鴨稻共育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鴨稻共育
發文日:96/11/06
鴨稻共育撰稿人 黃振芳

鴨稻共育在部分國家已行之有年,雖然無論是鴨或稻的產量,佔該產業整體產量之比率皆不高,但由於這種生產方式具高度生態永續性,可同時生產有機米及有機鴨,所以漸漸受到重視。

在這種生產方式中,於稻田耕作的適當時間(即在稻子的根已生長穩固時),放入2~3週齡的鴨隻,鴨子攝食田間昆蟲、田螺及野草等,可以避免使用農藥,對田間的動物及人類健康,具有相當正面的效果。另外,鴨子的排泄物則成為稻子的肥料,減少人工肥料的使用量,可以有效保持地力及土質;且由於鴨子在稻田中游走,除了攝食雜草外,亦使稻田水質混濁,阻礙雜草的光合作用,雜草的生長會變得緩慢。此外,鴨子在田間的行動亦可促進稻子根部的生長及稻株分蘗,使稻子健康成長。在實務上,每分地放養10-15隻土番鴨,可確保稻子及鴨子的產量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然放養密度可依田間食物來源多寡及鴨隻體型、活動力等進行調整;鴨子在放養前,必須使鴨子具備使羽毛保持乾燥的能力;而且要設置圍籬,使鴨子免受狗、貓及老鷹等的掠食者的掠食,同時預防鴨子逃走;水的深度則以鴨子同時可游泳及行走的深度為原則。

在國人日漸注重生態及有機產品的趨勢下,鴨稻共育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生產組合,是未來相當具有潛力的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