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花卉-百合

 
項目符號

切花
項目符號

大理花

項目符號

天堂鳥

項目符號

火鶴

項目符號

白鶴芋

項目符號

百合

項目符號

夜來香

項目符號

非洲菊

項目符號

洋桔梗

項目符號

紅薑花

項目符號

唐菖蒲

項目符號

康乃馨

項目符號

彩色海芋

項目符號

菊花

項目符號

滿天星

項目符號

盆花

項目符號

香花植物

項目符號

觀葉植物

項目符號

蘭花

項目符號

種苗

項目符號

草皮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白絹病
灰黴病
疫病
根腐病
病毒病
細菌性軟腐病
貯藏病害
葉蚜線蟲
栽培時期非傳染性病害

萎凋病
百合斑紋病毒
百合隱徵型病毒
胡瓜嵌紋病毒
白絹病 (Southern blight)

病原菌:Sclerotium rolfern Saca.

  在眾多切花中,百合之花色鮮艷富於變化,且香氣濃馥,頗獲消費者青睞。其栽培面積由民國七十八年的五十公頃增加到現今已超過三百公頃,產區主要分佈於我國中部及中南部地區,計有后里、軍功、東勢、卓蘭、草屯、南投、埔里、清境、魚池、信義、溪州、田中、林內、大埤及嘉義等,另北部北投、東部宜蘭壯圍、花蓮及南部屏東等亦有零星栽培。據調查百合各主要栽培區或多或少均已遭受白絹病為害,發病率由 0% 至 40% 不等。每年平地三月至五月及九月至十一月為本病發病盛期,十一月以後氣溫漸降,則不再擴展或發生。白絹病菌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為一久知的土壤傳播性病原菌,但始終無法完全防除,其可能原因為寄主範圍廣泛,具頑強的菌核作為殘存構造,且會隨土壤環境之變化而決定繁殖或休眠。本菌腐生能力極強,在土壤中可佔據未腐熟的有機質,快速生長菌絲再形成大量菌核。一般花卉栽培者常施用大量有機質,恰可提供白絹病菌有利的生長基質,以致其發生頗為普遍。

病徵:
 
 白絹病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有性世代為 Athelia rolfsii (Curzi) Tu & Kimbrough),可經由種球帶菌及直接由土壤中侵害百合之地下球莖、根及莖基部。種球帶菌時以菌絲侵入球莖外層鱗片,待氣候適合菌絲進展時,開始生長並分泌酵素分解組織。若由土壤中之菌核發芽或植物殘體上之菌絲接觸球莖外層鱗片、莖基部及根系時,亦可侵入為害,致使水分吸收受阻,初期植株下位葉出現黃化,而病勢持續進展結果,可造成整株萎凋死亡。當溫濕度適合菌絲生長時,以病株莖基部為中心之土表上可見白色絹狀菌絲束呈放射狀擴展,其上產生黃褐色至黑褐色菌核;撥開土壤時,在地下部球莖或根系周圍可見白色菌絲束纏繞,植物組織呈腐敗狀。此病害在栽培田中的分佈,大都為局部偶發狀況,但黃化病徵開始出現後,如不加以控制,則病勢會很快蔓延至臨近植株,形成萬綠叢中幾簇黃的景觀。

病原菌:

分  類: 無性世代
 Deuteromycetes (不完全菌綱)
 Agonomycetales (無孢子菌目)
 Mycelial sterilia (無孢子菌科)
 Sclerotium (菌核屬)
有性世代
 Basidiomycetes (擔子菌綱)
 Aphyllophorales (非褶菌目)
 Corticiaceae (膏藥菌科)
 Athelia
分  佈: 本菌主要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如美國南部、中美洲、南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加勒比海地區、地中海沿岸、中國大陸及臺灣,北緯 45 度以上地區少有病例發生。
寄  主: 白絹病菌屬多犯性土壤傳播性病原菌,寄主範圍廣泛,計可為害 100 科 500 種以上作物,以豆科及菊科為主。在臺灣,本菌可為害 47 科 131 種以上之作物,尤其旱田作物如落花生、番茄及胡蘿蔔,及觀賞植物中的球根花卉及宿根草花受害最為嚴重。
形  態: 本菌無性世代 S. clerotium rolfsii  之菌絲外觀呈白色,具隔膜孔構造,有大小二型菌絲,大菌絲直線生長 , 每節細胞約  5.7×60-100μm,有扣子體;小菌絲寬約2.5μm,生長較不規則。細小菌絲交織後形成圓形之褐色菌核,直徑約 0.5-1.5mm。成熟菌核有外皮、皮層及髓部之分,外皮含可抵抗惡劣環境之黑色素,是本菌存活於土壤或有機殘體中之主要構造。本菌之有性世代 A. rolfsii,於自然界不易產生,但臺灣地區之蝴蝶蘭及寒蘭病株上曾有發現。擔子器棍棒狀,形成於分枝菌絲的頂端,上生 2-4 個擔子柄,其上著生擔孢子。擔孢子梨形或橢圓形,無色、單胞、表面平滑。
診斷技術: 百合遭受白絹病菌為害後,初期於植株下位葉有輕微失水之現象,中後期則逐漸呈現黃化病徵。當植株呈失水狀時,撥開土壤表面,可見白色絹狀菌絲束纏繞於根系與鱗片上;當鱗片嚴重受害且溫濕度適合菌絲生長時,以莖基部為中心之土表上可見白色絹狀菌絲束呈放射狀擴展,上面產生黃褐色至黑褐色菌核。
生  活  史: 本菌以菌核形式或以菌絲存在植物殘體及有機質上而存活於土壤中,亦可潛藏於種球內而傳播。菌核或有機質上之菌絲可直接侵害土壤中之百合球莖、根及莖基部;種球帶菌時以菌絲侵入球莖外層鱗片,待氣候適合菌絲進展時,數條菌絲結集成菌絲束,並在與植物組織接觸處生長,產生草酸使周圍環境之酸鹹值下降,以利所分泌之酵素作用而軟化及瓦解組織。因此,罹病部位皆呈軟腐或乾腐之病徵。本菌之有性世代未曾在百合上發現,在百合白絹病之病害史 (disease cycle) 上應不具重要性。

傳播途徑:
  本病為土壤傳播之重要病害,病菌以菌核狀態殘存土中,在適當環境下發芽成菌絲為害。菌絲藉由分泌酵素及草酸以軟化植物組織,並侵入危害。在田間藉灌溉水及農具污染而傳播病原。

發生生態:
  
本菌以菌核和菌絲在罹病植物組織殘體或土壤中營腐生生活,菌核可存活於土壤之中達 4-5 年之久,可藉水流和帶菌土壤或介質傳播。另本菌亦可藉帶菌種球行遠距離傳播。高溫潮濕的環境下,如四月至十月梅雨、颱風季節發病較嚴重,十月以後溫度下降,病勢進展速度隨即停滯。植株生長衰弱,土壤排水不良或冬季溫室內通風不良,濕度大均易誘發此病害。
  白絹病菌之菌核發芽、侵入感染,以至於發病皆受溫度、土壤濕度、土壤酸鹼度、化學肥料、有機質及土壤微生物等土壤環境因子之影響。本菌菌核發芽最適溫度為 21-30℃ ,低於或超過此溫度範圍時,發芽率明顯降低。將菌核乾燥後再濕潤時可促進營養泌出,增進土壤微生物活力,而抑制其發芽或殺滅之。土壤含水量在 20﹪ 時,本菌腐生能力最高,但隨含水量之增加而降低。排水性良好的砂質土壤和坋質土含量高、保水性佳的土壤,有利本菌營腐生生長及病害之發生。土壤酸鹼度在 3.5 以下或 7.4 以上,不利本菌在土壤中之生長及侵染,而土壤酸鹼度在 6 時最佳。無機鹽類化合物可直接抑制土壤病原菌之生長,尤其是含氮化合物如尿素、氰氮化鈣和亞硝酸鹽類能顯著抑制本菌菌核發芽,更可殺死菌核。其原因除了產生氨氣以外,碳酸鹽和碳酸氫鹽類亦可產生 CO2- 和 HCO- 而直接殺滅菌核。土壤中含大量未分解的植物殘體或有機質時,極利本菌的生長,種植作物時降低有機質之用量,可明顯降低本菌之發生。菌核處於土壤深度   2.5 公分以下,其發芽率降低,而在土深 7 公分時幾乎不發芽,因此將土壤表層菌核耕犛入深層土壤中,則可降低病害之發生。

防治方法:

一、 在土中加入尿素或硝酸銨等含氮化合物,可抑制菌核發芽。
二、 在種植前,土壤潮濕之狀況下,將尿素撒於土表(每分地30公斤),並以耕耘機打入土中,使分解成氨(具毒殺菌核之效力)而逸散,才加入抗拮菌(Tricnoderma spp.)及植物殘體等有機物,然後種植作物,可減輕病害之發生。
(方新政,農藥世界87期,p.70)
三、 另由台灣省農試所成功開發一種針對百合白絹病的土壤添加物(AR3-2)在白合種植前二星期以每分地250公斤之量拌入土中,並覆上塑膠布處理一星期,掀開塑膠布後再過一星期始行種植,可有效降低病害發生率達50%以上。
(杜金池、謝廷芳,1994,台灣花卉病蟲害研討會專刊,p.17)
四、 提高土壤酸鹼值及深植均可抑制本菌之菌核發芽及病害發生之速率。
(謝廷芳、杜金池,1994,興農317期,p.41)
五、 藥劑方面目前無推薦藥劑可試用50%福多寧可濕性粉劑3000倍、75%滅普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任選其一灌注根部附近防治。
(謝廷芳、杜金池,1994,興農317期,p.41)
(植保信箱,1989,農藥世界86期,p.91)
六、 發現白絹病後應將病葉、病株及附近植材搬走燒毀,附近植株則要立刻噴施防治藥劑三次以上。
(位國慶,1994,農藥世界135期,p.88)
七、 白絹病菌具有強的腐生存活能力,更可形成存活構造─菌核,長期存活於土壤之中,一旦氣候條件適合,且有感病寄主存在時即可發芽,侵入感染。防治此病害首重於降低初次感染源,所使用的措施包括與水稻輪作、無性繁殖體消毒、施用土壤添加物或土壤以藥劑燻蒸處理。若是此等措施失效時,再以人工拔除罹病株或噴灌藥劑之方式降低發病速率。
  1. 輪作:本菌之寄主範圍非常廣泛,但水稻成株期不受本菌為害,且種植水稻時,土壤有一段時間處於浸水狀態下,是降低本菌菌核數量的最佳措施。
  2. 無性繁殖體消毒:本菌可腐生於花卉觀賞作物之球莖、塊根、塊莖上,雖經低溫貯藏亦不致死亡,一旦植入土中,本菌可俟環境適合或球莖、塊根等無性繁殖體因受傷而腐敗時大量增殖,進而摧毀之,造成地上部葉片黃化。故種植前的消毒工作非常重要。
  3. 施用土壤添加物:由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開發之一種針對球根花卉白絹病的土壤添加物 (AR3-2) ,用於栽植前處理土壤,可有效降低土壤中之菌核數量。添加物之組成份如下:牛糞堆肥 20 克、米糠 25 克、蟹殼粉 10 克、尿素 6 克、過磷酸鈣 3 克、氯化鉀1克及矽酸爐渣 35 克。在花卉種植前二星期以每分地 250 公斤之量拌入土中,並覆上塑膠布處理一星期,掀開塑膠布後再過一星期始行種植,可有效降低病害的發生。
  4. 土壤燻蒸:花卉種植之前,先以燻蒸劑如氯化苦、溴化甲烷、邁隆等消毒土壤,惟消毒完後會使土壤微生物相遭受破壞,應額外添加一些有益微生物或乾淨無病原菌之有機質,以使土壤恢復原有的複雜菌相,且應確定種植之球莖、塊根上無病原菌存在,否則病原菌在缺乏競爭的情況下,有大發生的潛在危險。
  5. 拔除病株:白絹病的蔓延速度相當快,若有一株得病後不加以處理,則經過兩三天後其周圍的植株也會一併受害。白絹病菌之菌絲可於土壤中生長,由一株傳至另一株,最有效的去除法是挖走罹病株及其周圍土壤,集中一處燒毀,挖開之處再以藥劑噴灌。
  6. 化學藥劑處理:可參考使用 50% 福多寧及 75% 滅普寧可濕性粉劑稀釋噴施,或以 50% 大克爛粉衣種球。

參考文獻:

1.   方新政、劉嵋恩。1988。尿素等含氮化合物在土壤中對白絹病菌菌核發芽及存活之影響與土壤微生物之關係。植保會刊 30:235-244。
2.   方新政、劉嵋恩。1989。尿素在土壤中抑制白絹病菌之機制。植保會刊 31: 163-174。
3.   方新政、劉嵋恩、杜金池。1988。化學肥料及含氮化合物對土壤中白絹病菌菌核之影響。植保會刊 30:101-110。
4.   杜金池、程永雄、黃杉?。應用太陽能及有機綠肥對番茄白絹病之防治效果。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 158: 33-41。
5.   杜金池、謝廷芳。1994。百合白絹病之發生與防治。臺灣花卉病蟲害研討會專刊 第11-22頁。
6.   杜金池、謝廷芳、蔡武雄。1991。溫濕度及添加物對百合白絹病之影響。植保會刊 33(1): 80-94。
7.   杜金池、謝廷芳、蔡武雄。1993。利用合成土壤添加物防治百合白絹病之研究。中華農業研究 41: 280-294。
8.   劉嵋恩、吳龍溪。1971。土壤溫度及水份含量對白絹病菌腐生活力之影響。科學農業19:191-195。
9.   劉嵋恩、吳龍溪。1971。熱帶植物病害─白絹病。科學農業 20:213-228; 312-317。
10.   謝廷芳、杜金池。1995。影響土壤添加物 -AR3防治百合白絹病之因子。中華農業研究 44: 456-463。
11.   謝廷芳、杜金池、蔡武雄。1989。百合白絹病之發生。植保會刊 31(4): 401 (摘要)。
12.    Punja, Z. K. 1985. The Biology, Ecology, and Control of Sclerotium  rolfsii. Ann. Rev. Phytopathology 23:97-127.
13.   Punja, Z. K., Carter, J. D., Campell, G. M., and Rossell, E. L. 1986. Effects of calcium and nitrogen fertilizers, fungicides, and tillage practices on incidence of Sclerotium rolfsii on processing carrots. Plant Dis. 70:819-824.
14.   Punja, Z. K., and Grogan, R. A. 1981. Eruptive germination of sclerotia of Sclerotium rolfsii. Phytopathology 71:1092-1099.
15.   Punja, Z. K., and Grogan, R. A. 1982. Effects of inorganic salts, carbonate-bicarbonate anions,  ammonia,  and  the  modifying  influence of pH on sclerotial germination of Sclerotium rolfsii. Phytopathology 72:635-639.
16.   Punja, Z.K., and Jenkins, S.F.1984.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moisture, modified gaseous atomosphere, and depth in soil on eruptive sclerotial germination of Sclerotium rolfsii. Phytopathology 74:749-754.
17.   Tu, C. C., Hsieh, T. F., Tsai, W. H., and Kimbrough, J. W. 1992. Induction of basidia and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 among isolates of Athelia (Sclerotium) rolfsii. Mycologia 84(5):695-704.
 
白絹病危害百合時,常見以莖基部為中心之土表出現白色絹狀菌絲束呈放射狀生長   植株受害後,地下部鱗莖周圍可見白色菌絲束纏並向外擴展
白絹病在田間呈局部性危害   黃褐色至褐色圓球形菌核於白色絹狀菌絲上形成
以植物葉片誘導白絹病菌之有性世代子實層產生   白絹病菌可由種球攜帶作遠距離傳播,圖中為進口種球受害後期產生大量菌核之情形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5,第22-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