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草莓病蟲害 / 草苺防治 / 草苺防治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草苺防治
發文日:96/09/21
草苺生物防治~草蛉防治葉璊

  全臺草苺的種植面積據台灣農業年報(1994)報告,目前有402公頃,產量5,016公頃,主要集中在苗栗縣大湖鄉,約佔全臺種植面積的80%。此外,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南投、高雄亦有種植。草苺為臺灣高經濟作物,並具地區農業的特點與觀光休閒的特色,苺農每年均可賺取高額利潤,改善農村生活甚鉅。但隨著栽培面積的增加及新品種的引進,病蟲害問題日趨嚴重,其中尤以璊類發生最為嚴重,尤其在乾旱時期對草苺的產量及品質影響甚鉅。因之使用化學藥劑在所難免,然而卻造成藥害、抗藥性、殘毒等諸多問題。
蠶蜂業改良場於民國八十二年在農委會與農林廳之補助及輔導下,致力於基徵草蛉應用於草苺園葉璊生物防治應用,初期並由農試所、台南農改場、台糖研究所提供草蛉及米蛾之種源及飼養技術轉移,目前以落實草苺及網室木瓜葉璊防治上,其他作物亦相繼進行試驗推廣中。

  草蛉類已記載約90屬1,400種,有效種約在1,200種之譜,由於草蛉是捕食性昆蟲,能捕食葉璊類、芽蟲類、粉蝨類、介殼蟲類、木蝨類以及鱗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的初齡幼蟲及卵與多種小型昆蟲,是多種多功能的天敵昆蟲,在前蘇聯、中國大陸、歐美、日本等地早已成功的應用於棉花、胡瓜、茄子、馬鈴薯、葡萄、柑桔、梨等作物害璊及害蟲防治。

●生物學特性
  草蛉是一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成蟲。一年發生數代隨地區不同而異,一般有一~四代,室內連續飼養可到十代。

卵:大部分種類卵基部有一條絲柄,多產於植物葉片、樹皮上。有的種類如大草蛉十粒聚集成片也有少數種類十多粒成束。以目前釋放的草蛉而言,卵期15°C約11天,20°C6天,25°C3天。

蛹:化蛹前幼蟲常在植物葉片反面、皺縮葉片上、枝掗間、樹皮下、樹根縫細等適當場所結繭,有的則在土中結繭,繭絲由幼蟲腹部末端之特化馬氏管吐絲而成。蛹期15°C24天,20°C17天,25°C10天,30°C9天。

幼蟲:草蛉幼蟲亦稱芽獅,共三齡,除大小、顏色有變化外,型態相差不多。幼蟲上下顎發達,取食時以鉗狀上下顎夾住並刺入捕獲物,將消化液注入被捕獲物體內,吸取其體液,取時後並將剩餘殘骸陀在背上。幼蟲期15°C約30天,20°C16天,25°C11天,30°C8天。

成蟲:成蟲羽化後先行排糞,再尋找食物,經數天營養階段,達到性成熟,開始交尾產卵。成蟲具有強趨光性,喜向光亮地方集中,對光照長度反應甚為敏感。成蟲期產卵前期20°C9天,25°C8天,30°C10天。產卵期20°C44天,25°C39天,30°C14天。產卵數平均500粒以上,每天可產20多粒,成蟲壽命2~3個月。

●飼養方法
  將孵化前一天枝基徵草蛉卵置於塑膠盤(長寬高為45×30×15公分)培育,塑膠盤內面塗以有防蟲逃逸作用之「Fluon」(Polytetrafluoroethylene,ICI)藥劑。將適量外米綴蛾( 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的卵粒均勻的灑入塑膠盤內供草蛉幼蟲取食。老熟幼蟲結繭後集中一起,俟羽化後將成蟲置於直徑及高均為20公分紙製圓桶,加紗網蓋,內置蜂蜜加酵母粉(1:1)混合成飼料另置吸水棉球,桶內放置一層道林紙供產卵,每天換一次,取下之卵紙即供田間釋放之用。

●田間釋放方法
  釋放時將道林紙剪成卵片,約每株草苺釋放10粒卵或5隻幼蟲的量,其卵片夾於葉片間,葉片與葉柄間等,為節省工時,亦可每隔2~3株草苺插放含30~50粒草蛉卵之卵片。其量可視田間葉璊密度高低而增減,在整塊草苺園,由於葉璊分布不均勻,有些地區投放量可減少,有些投放量應增加,所以園主應時常注意田間發生情形,機動調配投放量。

●田間釋放草蛉時機
  草苺是連續採收的果品,且屬鮮食蔬果,農藥殘毒之顧慮較大,所以應再12月以後草蛉第一期花開始結果採收時,該期應立即釋放草蛉,其時機為發現每一中葉有一隻成璊為害即可釋放草蛉,苺農亦應隨時注意葉璊田間發生動態,依葉璊發生量酌收投放草蛉,並先行摘除老葉後再釋放。並需時常檢視之,若草蛉密度降低或不足時,應隨時補充,並再適當時機調整田間益害比。

釋放草蛉提高草苺產量及品質
1.提高產量15%
2.一級果提高7.7%
3.畸形果降低6.1%

●釋放草蛉優點
1.降低防治成本。
2.果品無殘毒。
3.增加蜜蜂受粉機會,提高草苺產量及品質。
4.避免環境污染。
5.對苺農及消費者提高安全保障。

●推廣模式
  推廣模式由改良場、農會、農民三位一體的合作方式,突破以往全賴政府提供天敵昆蟲之推廣方式,並選擇經濟價值較高之作物先行辦理。
1.首先由改良場會同地區農會篩選配合意願較高的產銷班,由產銷班中選出數位班員,由改良場施於天敵飼養技術訓練講習,並由班員提供人力、簡易養蟲空間及設施,飼養天敵直接釋放於田間。

2.該項模式由農會提供天敵飼料,如草蛉之飼料為外米綴蛾卵,改良場提供養蟲零星器材及技術。

3.為使農民瞭解天敵在作物防治上之正確使用方法及效果,由有關機關在適當時期辦理示範觀摩會。

4.由改良場調查害蟲、天敵、作物產量、品質等,評估其經濟效益。

  該種模式使農民本身有參予感與成就感,並能瞭解整個養蟲及釋放過程,尤其在觀光草苺區能灌輸遊客生物防治、生態保育及永續性農業之觀念,亦是一種社會教育,再則可近一步推出「清潔草苺」品牌上市,不僅可提高產品價值亦使消費者吃的安心。所以該項生物防治工作在未來農業發展中,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值得吾人深思及重視。

資料來源:
1.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資料 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