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草莓介紹 / 草苺起源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草苺起源
發文日:96/09/21

  我們日常吃到的農產品,有許多是在台灣光復之後才引進新品種試種與試殖成功的。這些新產品,當年引進試種、試殖,都有一段艱辛歷程。前人種樹,後人遮蔭;本報特自今天起作一系列的專欄導。草苺的栽培在臺灣已將近五十年之久,但受到民眾普遍的認識,還是最近兩三年的事。說到「草苺」,大家都會想到「大湖」。其實苗栗縣大湖鄉並非臺灣草苺的發祥地,但由於因緣際會,加上地理環境適宜及農友的苦心經營,使大湖的草苺聞名遐邇,也成了臺灣草苺主要產地。春香品種、果大質優草苺引進台灣種植始於1934年,由日本人引進在陽明山試種,因抗菌力差,不曾達到經濟栽培,致未能大量推廣栽培面積,民國41年台北縣蘆洲鄉農友李安章託友人帶回﹝阿美利加﹞品種24株,經細心培育後繁植成功,但因地理環境不好產量並不理想。民國46年,大湖鄉民賴雲添到親戚李安章家看到這種新興作物引起栽培的興趣,次年就夥同陳世源、吳世金等農友購進種苗,栽培0.4公頃,此為大湖草苺栽種的開端。

  草苺的種植是以水稻、草苺輪作栽培,即在第二期水稻收割後整地,十一月定植,二月下旬至五月間採收,採收後再栽植水稻。大湖鄉草苺當初推廣的品種為「阿美利加」「馬歇爾種」 民國五十五年引進「福羽」,五十七年農發會李秀先生自美國 加州引進高產的「愛利收」,五十九年到六十一年植「福羽」及「愛利收」兩品種,六十二年以後完全栽植「愛利收」,六十八年新竹農改場從日本引進新品種「春香」,春香具有早生,高產量,果型大,品質優的特點,十月上旬定植,十二月即可開始採收,目前成了最受苺農歡迎的品種。大湖草苺也由於有新竹農業改良場、農會等單位多年研究改良,對種苗、栽培管理技術、施肥方法、病蟲害防治等不斷施予指導,使栽植的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加,在六十二年以前每公頃的收穫量只一萬二千到一萬八千公斤,現在每公頃的產量已達到二萬到二萬五千公斤。目前苺園總面十積約一百二五公頃年收益近八千餘萬元。據大湖地區農會推廣股長黃長宏指出,大湖鄉種草苺,種了二十多年,近年因採開放觀光果園之後才,名聲大噪,大家給農民帶來了不少財富,但其歷程卻是艱辛的。黃股長說,大湖苺農開始種草苺,就一直與食品工廠訂合約栽培,供作加工原料,契約價格每公斤只新台幣六元,至五十七年因農村勞力發生缺乏,工資普遍高漲。五十八年起收購價增為每公斤十元,六十三年起因收購工廠增加,價格因競爭調為十三元,六十九到七十年契約價仍只有十八元,這期間觀光苺園的遊客大增,農友因農田開放收益好,寧願違約,不再交草苺果給工廠中間商人、百般剝削 又逢梅雨、大虧老本 在這段苺農長期遭到中間商人剝削的發展過程中,大湖草苺的引進者賴雲添,早遷徙棄農從商;陳世源則逝世其弟陳世灝接班;吳士金也因兒女不願承其衣缽,難以獨力耕作,由第一線退到第二線,從事加工代銷。由於種草苺比種水稻有利可圖,願意種草苺的,還是大有人在,但也唯有身歷其境遭商人套牢的農民,才能感受和了解務農者的苦楚和辛酸。

資料來源:
1.http://man89.webking.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