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休閒養蜂 / 臺灣虎頭蜂介紹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臺灣虎頭蜂介紹
發文日:101/09/05

虎頭蜂 (hornet) 屬膜翅目,胡蜂科(Vespidae)、胡蜂亞科 (Vespinae)、虎頭蜂屬 (Vespa)。據目前的紀錄,全世界有23種虎頭蜂,台灣常見者有黑絨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黃跗虎頭蜂、黃腰虎頭蜂、擬大虎頭蜂、姬虎頭蜂等(Chao, 1992a; Starr, 1992),茲簡述如下:

一、姬虎頭蜂Vespa ducalis Smith
姬虎頭蜂與另一種熱帶虎頭蜂(Vespa tropica)相似,可能是同種。別名:雙金環虎頭蜂;黑尾胡蜂。體長雌蜂3.6-3.8公分,雄蜂3.0-3.2公分、工蜂3.6-3.8公分,體表絨毛少,胸部背板赤褐色,腹部第一、二腹節為暗黃色、並有一黑色環帶,第二腹節隻環帶分成三段,第三腹節以後為黑色,因此也稱黑尾虎頭蜂。腳跗節帶褐色,是體型第二大的虎頭蜂,僅次於中華大虎頭蜂。主要分布於低中海拔500 -1,500公尺地區,高海拔地區也有分佈(Starr, 1991,1992; Chao, 1992)。
4 -5月間開始築巢於現成的土穴、石穴或樹洞中,蜂巢外殼呈淺灰色,蜂巢比較難找到,巢脾數目2 -3個,巢房數目300 -600個。成蜂數目多在100 -200隻之間,蜂群解體多在11 -12月間(Sonan, 1929; Kuo and Yeh, 1985; Starr, 1991, 1992; Yamane,1977)。

二、擬大虎頭蜂Vespa analis Fabricius
別名:正虎頭蜂 (台語)、小型虎頭蜂。體長雌蜂2.6 -3.2公分,雄蜂2.3 -2.6公分,工蜂2.2 -2.7公分,外形酷似中國大虎頭蜂,但體型較小。頭部呈淺黃褐色,胸部背板呈暗褐色,腹部呈暗黑褐色,末端節呈金黃色與中華大虎頭蜂相似,是重要特徵。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 -2,000公尺地區,高低海拔都有分布(Starr, 1991,1992; Chao, 1992)。
築巢於樹枝上、草叢中或屋簷下,築巢的位置、過程、形狀與黃腰虎頭蜂相似。但是有兩點差異可資區別,一是擬大虎頭蜂蜂巢外殼,虎般的斑紋特別明顯。二是擬大虎頭蜂築造在草叢中的蜂巢,顏色常呈黑褐色,巢脾數目4 -6個,巢房數目700 -1,500個(Sonan, 1929; Kuo and Yeh, 1985,1987; Starr, 1991,1992; Yamane, 1977)。

三、黃腰虎頭蜂Vespa affinis (Linnaeus);
別名:黑尾虎頭蜂、黃腰仔、三節仔(台語)、臺灣虎頭蜂、黃尾虎頭蜂。體長雌蜂2.8公分,雄蜂2.2公分,工蜂2.2公分。前胸黃褐色,腹部第一、二節呈金黃色,其餘各節呈黑色,極易辨認。主要分布於平地、丘陵地、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是都市或市郊最常見的種類,蘭嶼也有發現,也是養蜂場最普遍見到的敵害(Starr, 1991, 1992; Chao, 1992)。
3 -4月間開始築巢,蜂巢多半在低矮的樹枝上、地表的草叢上、屋簷下、窗臺外,少數蜂巢在較高的樹上或低矮的樹叢中。蜂巢略成圓球形,巢脾數目5 -10個,巢房數目4,000 -10,000個,九月份蜂的數目多在600 -1,000隻之間,蜂群解體較早,多在11月下旬(Sonan, 1929; Kuo, 1984; Starr, 1991,1992)。

四、黃跗虎頭蜂Vespa velutina Lepeletier
別名:黃腳虎頭蜂、赤尾虎頭蜂、黃腳仔、花腳仔(台語)、凹紋胡蜂。體長雌蜂2.9 -3.1公分,雄蜂2.1 -2.3公分,工蜂2.0 -2.2公分。體表密生絨毛,胸部背板呈紅褐色,腹部每一腹節基部呈黑褐色,後部呈棕紅色,腹部末端呈棕紅色,腳的跗節呈明顯淺黃色。多分布於中海拔1,000 -2,000公尺的山區,為臺灣山區的優勢種。(Starr, 1991, 1992; Chao, 1992)。
3 -4月間開始於土穴中築巢,5 -6月間,蜂巢遷移到高大的樹枝上,距地面至少10公尺以上,外部呈灰色或暗紅灰色,巢的出入口先呈圓形,隨蜂巢增大周圍逐漸突出並隆起,蜂群再增大後,巢的出入口會向外方突出,形成豬的嘴巴形狀,巢脾數目8 -12個,巢房數目10,000 -20,000個(Sonan, 1929; Yamane,1977; Kuo and Yeh, 1985; Li, 1985; Starr, 1991,1992; Wang et al., 2000)。

五、中華大虎頭蜂Vespa mandarinia Smith
別名:中國大虎頭蜂、大虎頭蜂、臺灣大虎頭蜂、土蜂仔、大土蜂(台語)、金環胡蜂。體長雌蜂5.0公分,雄蜂3.9公分,工蜂4.0公分。體表絨毛較少,頭部淺黃褐色,胸部黑色,腹部暗黑褐色,每一腹節後緣都有黃色環紋,末端數節呈黃色,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虎頭蜂。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 -2,000公尺山區,(Starr, 1991,1992; Chao, 1992, 1992)。
3 -4月間開始於土穴中、樹洞中或石穴中築巢,蜂巢有外殼,洞口太大時,會將蜂巢的出入口縮小。擴大築巢時,會將穴中的土搬出洞口堆積在旁邊及四周,從洞口外堆積的新土,是尋找中華大虎頭蜂的重要指標,有時可見到有外巢露出地表面。蜂巢的出入口通常只有一個,也有二、三個的。巢脾數目9個,巢房數目6,000個(Sonan, 1929; Kuo and Yeh, 1985,1988; Starr, 1991, 1992)。

六、黑絨虎頭蜂Vespa basalis Smith
別名:黑腹虎頭蜂、黑尾仔、雞籠蜂(台語)、黑腹天鵝絨虎頭蜂、基胡蜂、絨毛胡蜂、黑虎頭蜂等。體長雌蜂3.0 -3.2公分,雄蜂2.1 -2.3公分,工蜂2.0 -2.2公分。體表密生絨毛,胸部背板呈紅黑色,腹部全部呈深黑色,第一腹節端部有一不明顥的縱色環帶。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 -2,000公尺山區,(Starr, 1991,1992; Chao, 1992)。
3 -4月間開始於土穴中築巢,以20 -40度的坡地為多,築巢土穴深度只及於土表,撥開土表可見蜂巢,巢內有30 -50隻蜂,也有少數初期築巢在灌木、雜草或屋簷下。初期的蜂巢呈卵圓形,褐色,長度2 -3公分,至5 -6月間,蜂巢遷移到距地面至少10公尺以上高大樹枝,築巢的樹種不太選擇。蜂巢出入口前方要有很開闊的空間。蜂巢上方的樹葉被剪除露出樹枝,蜂巢以上的部分樹枝枯萎變黃,這是黑絨虎頭蜂巢的一項特徵。蜂巢形狀像早期養雞的籠子,故又稱為雞籠蜂,蜂巢的出入口,先呈圓形,到了七月上旬蜂巢的出入口增大逐漸變成長形,裂口周邊逐漸加厚。一般巢脾數目10 -30個,巢房數目40,000個或更多(Sonan, 1929; Kuo and Yeh, 1985,1988; Starr, 1991,1992; Yamane,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