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玫瑰— 知 識 + / 玫瑰.生產技術 / 〈栽培〉3.大田栽培管理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栽培〉3.大田栽培管理
發文日:103/09/01

一、種植

(一)整地

  1. 選擇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
  2. 進行深耕作業,添加大量有機質作為基肥(每分地施約2000~3000公斤)。
  3. 整土壤PH值5.5-6.5之間。
  4. 除雜草以接觸性殺草劑 (例如固殺草) 或萌前殺草劑(例如硫醯尿素),避免日後雜草叢生、管理不便。

(二)密度:

  1. 設施栽培採單行植(行株距45×60㎝)或雙行植(行株距30×15㎝),每分地之栽植密度約2500~4000株之間。
  2. 採密植法(單畦雙行株距20×15㎝)每分地種植約8000株。
  3. 栽培密度會決定日後栽培之整枝修剪模式。
  4. 經濟栽培年限短者多採高密度栽培,年限長者需培養其樹勢較適合低密度栽培。5、苗價便宜、市場品種流行速度快、搶收產期,促使趨向高密度栽培。

(三)覆蓋:

  1. 以稻草或有機物,覆蓋可減少雜草發生,腐爛後亦可作有機肥。
  2. 須注意有機物醱酵完全,有無氮飢餓,有否毒性物質。
  3. 雜草抑制蓆或其他物質亦可作畦邊覆蓋。
  4. 須注意土壤壓實度,一段時間須予以中耕
  5. 植株基部不可覆蓋以免影響基部芽萌發。

二、中耕

(一)中耕可打破土壤之壓實,增加其通氣性、保水力、保肥力。
(二)每年至少要實施一次中耕,配合補充有機肥及修剪,時機一般在初秋實施較適當,以配合冬季盛產期。
(三)但當土壤物理性、化學性,有問題時可隨時中耕。

三、土壤肥料

(一)土壤選擇及改良

  1. 玫瑰需要通氣良好之土壤,因此選擇構造良好之土壤為優先,質地以壤土及砂質壤土較好。
  2. 若土壤質地較粘重或太粗,則需使用大量有機質肥料予以改良。
  3. 太粘重土壤一般較容易造成根系生長不良,粗質地土壤則保肥、保水能力較差。
  4. 利用有機質肥料中之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等成分經土壤微生物分解及轉變成土壤有機質,促進土壤團粒之形成,以增加粘重土壤之大孔隙及降低其粘性。
  5. 至於粗質地土壤,陽離子交換容量低,利用有機質以提高其陽離子交換容量,便可以高其保肥力及保水力。
  6. 種植前應將土壤pH值調節至5.5~6.5之間;pH值低之土壤,可添加石灰或苦土石灰調整,亦可?N用含高pH值材質製成之有機質肥料,慢慢改良之。
  7. 鈣質土壤則可利用硫酸銨氮肥之高酸化性,使之於生長期間慢慢下降,萬不得已時,可施用酸性泥碳取代有機質肥料或施用硫磺以降低土壤pH值。
  8. 排水不良之改善,可作高畦及排水溝。

(二)基肥之施用

1.新園

(1)玫瑰為需肥量極高的長期作物,整地時最好先施用大量腐熟堆肥(20~50噸/公頃)及鬆化土壤之材質。
(2)每公頃再加10~20噸稻殼、600公斤過磷酸鈣及、100 公斤尿素。
(3)完全和土壤混合後做畦並灌溉,置一星期以上再種植。

2.有機肥之要求

(1)優良之有機肥料應是牛糞、禾本科作物之莖及葉、樹皮、木屑、太空包、或蔗渣等含高量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等材質,加上雞糞、動物血、內臟、豆粕類、米糠等高養分含量材質,堆製並經過高溫發酵至堆肥無臭味者。
(2)若材料有太空包時更需要有較久的高溫期以殺死其殘留菇類之菌絲,以免破壞玫瑰根系。

3.有機肥之功效及成份:

(1)提供有機質,改良土壤理化及生物性質。
(2)增加保肥及保水力。
(3)提高養分有效性,如磷及微量要素之有效性。
(4)提供微量要素,尤其鐵、錳、銅、鋅、硼、及鉬等。
(5)採購時宜要求有機質肥料製造商提供其肥料中之養分含量,以確保養分供應完全。
(6)自製之堆肥於堆製完成時加入少量微量要素。
(7)理想有機肥料其有機碳(C)和有機氮(N)之比率以介於20~15:1,有機氮含量介於1.8~2.2﹪偏離此值太高或太低皆可能有問題。
(8)鉀、鈣、鎂之成份亦相當重要,然而只要成份有標示就可據以調整化學肥料之用量。
(9)例如每公頃施用含水量35﹪有機肥30公噸,若其氧化鉀含量2.0﹪則已施入鉀肥390公斤/公頃,因此可以減少化學鉀肥之施用量,其他養分除磷及氮外亦可以相似方法計算。
計算公式:30(公噸)×(1-35﹪)×2﹪=0.39公噸
=390公斤

4.已成長園

(1)台灣氣候溫熱土壤有機質消耗快,為使瑰瑰園生長勢保持興旺,必須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促進土壤產生構造良好的粒團,況且有機質肥料可以增進有效養分的濃度及保水保、肥能力。
(2)因此每年的主要切花季節前需添加足量之有機質肥料。每年每公頃於10月底前時施入10~15噸腐熟堆肥及3~5噸稻殼並混入600公斤過磷酸鈣及50公斤尿素。
(3)一次施於畦之一側,最好開溝條施並覆土。
(4)若土壤pH值遠低於5.5時需酌量添加石灰以提升土壤pH值。
(5)若pH值偏高,則所施用尿素氮肥比率降低而硫酸銨比率提高,追肥亦同。

(三)追肥之施用

1.新園

(1)於新植苗開始施用液肥,N:P2O5:K2O=4:1:2之液肥,每公頃每個月施20~50公斤氮。
(2)硫酸銅、硫酸鋅、硫酸亞鐵、硫酸錳、硼砂、鉬酸銨以5:10:20:5:10:1混合成綜合微量要素。
(3)每個月每公頃以葉面施肥施用3~5公斤量,依耕作者所需生長量而增減。
(4)氮肥成份從春末到深秋台灣土壤溫度在20℃以上時,最好含10﹪之硝酸態氮,25﹪為硫酸銨態氮,其餘65﹪為尿素態氮。
(5)從冬季到初春期間則硝酸態氣氮比率提高至25﹪,硫酸銨態氮維持25﹪,而尿素態氮降到50﹪。
(6)磷肥可用磷酸鉀形態,不足之鉀肥可用氯化鉀或硫酸鉀補足。
(7)液肥可隨灌溉水滴或噴溉施用,然而需注意稀釋倍數在300~500倍之間,也可以葉面施肥施用。

2.成長園

(1)已成長園於捏芽後三天到切花前一週間分三次每公頃施用120~160公斤氮、綜合微量元素4~8公斤。
(2)其成份比率之調整及季節性銨氮/硝酸氮比等如同新園
(3)設施內P2O5及K2O依比率為21~28公斤及42~56公斤。

(四)注意事項

  1. 玫瑰栽培土壤層填入大量有機肥充作基肥,中耕時亦須添加有機肥,平常亦可以打孔機採穴施方式補充有機肥。
  2. 發生營養缺乏時可以葉面補充可迅速吸收。土壤太酸容易缺乏磷、鈣、鎂、鉬等元素,也可能有明顯的鋁毒或錳毒害、太鹼時容易缺乏鐵、鋅、錳、銅、硼元素。
  3. 配含糖醋液等有機養液葉面噴施或土壤灌溉,可有良好之效果,且有抗病之效果。
  4. 培養有益菌如溶P菌、放射線菌、菌根菌等於有機養液中,亦有良好之效果。
  5. 監測作物生育狀態以肉眼視查(有否缺某種元素),視切花時機、氣候狀況作肥份之調整。
  6. 定期土壤及水質之PH.E.C.及大量元素監測在適當範圍內,如超出應作適當之調整。

(五)急性傷害與生理障礙

  當植物生長於適宜之環境時,植物與環境維持互動關係,當環境改變時,植物可進行內部調適而維持正常生長,但若環境之改變為持續性或劇變,植物往往無法調適而引起生長及功能之不正常。
  若環境劇變所導致之徵狀於短時間內迅速出現,例如低溫、藥劑使用不當、施肥不當以及栽培管理上之失誤,可導致植物不正常,此類不正常因發生突然,且立即造成傷害,因此若傷害過於嚴重而無法改善使其恢復時,僅能藉此獲得經驗而防患於未然,一般稱之為傷害,常見之急性傷害及症狀詳見(表一)。
  經由長時間之環境改變而造成之不正常,即植物長期生長於不適合之環境,而造成形態或生理之不足之現象,通稱為生理障礙(disorders),而不適合之環境因子可能為養分不平衡、雜草競爭以及土壤之酸鹼值(pH)等,此類現象由於不適合之環境因子消除後,逐漸恢復正常。至於土壤水分、土壤通氣性、土壤堅實度、光照、溫度等環境因子亦間接造成生理障礙,常見之植物生理障礙如(下表二)。

(六)依據國外資料顯示,玫瑰之生理障礙大致有下列數種:

1.消蕾(Blindness):溫度及光照與植株體內生長激素之形成有極密切關係,而生長激素如勃激素(Gibberellin)及auxin等可促進生長,亦可影響花芽形成,若生長激素過低,則花芽不易形成,因此光照不足或溫度太低,植株體內生理作用降低,會互相競爭有限之光合作用產物及其他代謝物產物,生長激素量亦相對降低而影響花芽形成,此時乙烯產生量亦相對增加,造成消蕾發生或頂芽無法形成;施用勃激素(Gibberellin)可改善此現象。

2.氟害(Fluoride injury):當氟之濃度達1-3ppb時,即會對玫瑰造成氟害;輕者葉脈間之葉肉組織黃化,嚴重者葉緣壞疽、葉片亦變薄,同時分枝增多,造成植株矮化,植株之總乾重亦有明顯降低現象,但花朵無明顯症狀出現。

3.乙烯為害(Ethylene injury):玫瑰極易受乙烯為害受,受害時幼嫩小葉之上表皮偏向上且有明顯向下捲曲現象,而老葉葉脈黃化,最後葉片產生離層而落葉;莖部生長亦受阻,同時頂端優勢受阻而造成側芽生長較多,當乙烯濃度過高時,則頂端花芽發育不全。

4.缺氧(Oxygen deficiency):玫瑰之栽培環境若排水不良或土壤含水量高,易導致土壤之通氣性不良,根部的呼吸作用因而不能正常進行,則易造成缺氧現象。初期葉片之主脈黃化,以後黃化現象蔓延至小葉脈,後期往往整片葉片黃化,嚴重時會引起落葉,若不加以改善,影響植株生長甚巨。

5.缺磷(Phosphorus deficiency):缺磷之主要症狀為葉片變小呈暗綠色,枝條明顯矮化,而後老葉逐漸失去光澤成灰綠色,葉片尚未完全黃化前已形成離層而落葉;根系生長受阻,,根數少且短呈褐色,導致花芽形成少而慢,部份品種葉片之中脈下表皮轉為紫色,同時淡粉紅色花系之花朵往往轉為深粉紅色。磷在植體內之移動性與氮相近,故徵狀亦遍及全株,通常老葉較新葉嚴重。

6.缺鉀(Potassium deficiency):鉀在體內移動容易,是故缺鉀之徵狀先發生於老葉。缺鉀初期植株生長速率減慢而葉片呈暗綠色,老葉及下位葉之葉尖及葉緣先黃化後褐化,最後產生壞疽現象,徵狀會逐漸蔓延至新葉,最後整株植乾枯。根系之伸展因缺鉀而受阻,且根系易腐爛,對乾旱及病蟲害之抵抗力會減弱;花莖較正常者為短,花芽變小、變短,且易畸形。

7.缺鈣(Calcium deficiency):根系因生長受阻而變短、變薄後轉黑、死亡;鈣缺乏徵狀常發生在新葉或頂芽上,新葉因扭曲而變形;老葉變灰綠色且葉緣彎曲,而後葉緣先轉黃後變褐色,褐色部份組織縐縮而呈壞疽塊斑。缺鈣症狀可因添加硼而減輕,故鈣肥及硼肥需維持平衡,始可促使植株正常生長。

8.缺鎂(Magnesium deficiency):症狀主要出現於老葉,初期老葉之緣部份開始黃化,而後展延至葉脈間之葉肉組織褪色,然葉脈仍為綠色成為網狀,並惡化成壞疽小斑,以後壞疽病斑逐漸擴大,並轉為深褐色或紫色塊斑,最後由褐變及壞死終致落葉嚴重時擴大至全葉,植株並有明矮化現象。

9.缺硫(Sulfur deficiency):缺硫症狀主要出現於新葉,初期葉脈間之葉肉組織出現輕微之褪色現象,以後褪色現象逐漸擴大,終致全葉成黃綠色。

10.缺鐵(Iron deficiency):症狀主要出現於新葉,初期葉肉間之葉片組織褪色而葉脈仍維持綠色,若缺鐵現象持續不變,則新葉逐漸變小同時顏色轉為灰黃色或幾近白色。新芽伸長緩慢甚至停止。不管任何生育時期缺鐵,根之吸收將減少。一般缺鐵現象並非因土壤中之鐵含量不足,土壤因通氣不足、含水量過高、根瘤線蟲害、鹽基過高、溫度不適時及鎂、鋅、或磷肥過多均會造成鐵沈澱,導致鐵無法吸收,因而出現缺鐵症狀。

11.缺銅(Copper deficiency):症狀主要出現於新葉,初期新葉扭曲,葉尖變黃,以後黃化之葉尖呈壞疽現象,嚴重時頂端生長點死亡,之後再抽出之側枝較短而造成植株矮化。

12.缺鋅(Zinc deficiency):酸性土壤、砂質土壤、較易流失之土壤及大量使用石灰時均易造成缺鋅現象。病徵主要出現於新葉,初期由葉尖開始黃化,同時葉片扭曲並變小,嚴重時有壞疽現象。枝條生長點會因缺鋅而死亡,而生長點死亡後則不斷長出側芽,同時側芽之間短縮,葉片亦隨之變小而形成多數小葉(little leaf)並有叢生(rosette)現象。

13.缺硼(Boron deficiency):土壤中硼之含量與鈣含量維持平衡,否則易發生缺硼現象。白色花系較易出現缺硼現象,初期長點壞疽,造成側芽抽出,隨後側芽之生長點亦死亡,導致更多側芽抽出,致使植株成簇枝狀(Witches’ broom);白色或黃色花系之花瓣由邊緣扭曲、褐化,而後花朵壞疽,同時花瓣變短、變薄。

14.缺錳(Manganese deficiency):缺錳徵狀首先出現在新梢葉片,葉脈間黃化而呈淡綠,僅與中肋及主要葉脈鄰接部份仍保持綠色而呈寬窄不一之深綠色條帶。陽光透過葉背時,徵狀更為清晰可見,嫩葉之葉脈呈綠色細網狀而葉肉為淡綠色。輕微缺乏時,徵狀於生長後期即消失;嚴重缺乏時,葉脈轉為灰暗綠色,葉肉仍保持淡綠色或轉灰白,徵狀持續至生長後期仍不消失。

15.缺鉬(Molybdenum deficiency):由老葉葉尖及葉緣褐化、壞疽,向上捲起,偶而出現紫色斑點。

16.氮害(Nitrogen toxicity):氮肥過多時,營養生長旺盛、分蘗多、易倒伏。葉片深至藍綠色;若土壤溫度太低或太乾燥時,高濃度之銨態氮及硝酸態氮累積會立即造成氮害,葉黃化或壞疽。硝酸態氮肥過多會降低鈣吸引,誘發鉀肥缺乏。銨肥過多亦會造成亞硝酸累積及毒害。

17.磷害(Phosphorus toxicity):磷肥過多時不易表現為害狀,但可影響銅、鐵、鋅、硼、錳及鈣肥之吸引。

18.鉀害(Potassium toxicity):鉀極造成高滲透壓,故其為害狀與可溶性鹽類過高為害相同,可造成葉緣壞疽、根系生長不良及幼嫩柔軟多汁之枝條萎凋。抑制鈣、硼、鋅、鐵之吸收,若造成根圈pH值下降,則促進鐵之吸收。

19.硫害(Sulfur toxicity):硫酸類肥料施用過多,易導致鹽基過高,亦會造成葉小、黃化或壞死症狀。

20.鈣害(Calcium toxicity):鈣過多主要影響其他元素之吸收、石灰質過多會導致缺鐵、鋅及磷缺乏。鈣鹽過多會引起鹽害,並會抑制鎂、硼、鐵、錳、鋅及銅之吸收。一般鈣/鎂之比率為6以上時則造成缺鎂現象。

21.鎂害(Magnesium toxicity):當鉀及鈣不足時,鎂過多始會造成為害,抑制作物生長或出現之症狀為一般之鹽害。

22.錳害(Manganese toxicity):錳過多時最明顯之症狀為近葉尖及葉緣之葉肉組織出現黑色之小斑點。同時抑制鈣、鎂、鐵、銅及鋅之吸收,有時會出現缺鐵現象。

23.鐵害(Iron toxicity):鐵過多之現象較少,一般會抑制磷、錳及鉀之吸收。亦會出現似缺磷或缺錳之症狀。

24.銅害(Copper toxicity):波爾多液或含銅殺菌劑使用太頻繁時易造成銅害,導致葉枯。銅過多易造成缺鐵而產生缺鐵症狀,亦會抑制錳之吸收。當鐵充足時而銅過量時,老葉由葉尖及葉緣向內壞死。

25.硼害(Boron toxicity):當硼含量稍高於正常量時,會立即表現硼害,主要症狀出現於老葉,老葉之葉尖及葉緣褐化、壞疽或膿胞狀,複葉之小葉易形成離層而脫造,造成枝條上僅存葉之中脈。

26.鋅害(Zinc toxicity):鋅害發生時,初期沿複葉中小葉之葉脈產生淡綠色、透明水浸狀之塊斑,以後其他部份之葉肉組織先轉黃後變褐色,待整個葉片均轉為褐色始會落葉,且為不規則性落葉,與葉片形成之先後次序及成熟度無關。有些症狀和缺鐵、錳及磷或其他重金屬毒害相似。

27.鹽害(Salinity):當灌溉水含鹽分高或以液肥供應養分時,鹽分易累積而造成鹽害,導致減產。幼苗及嫩芽對鹽害更為敏感,一般由葉尖及葉緣向內枯黃。

28.高溫(Heat)及水分逆境(Moisture stress):當葉片內水分不平衡時會出現葉燒現象,而土壤濕度及鹽類濃度會影響水分輸送,光照及溫度會影響水分蒸散,因此高溫及土壤濕度均會導致植株不正常;若溫度昇高或光照太強,則水分容易流失,極易引起莖部及葉緣之壞疽;若溫度較低或土壤濕潤時,可溶性鹽類含量高時,則不一定會為害植物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