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芒果小檔案 / 芒果的故鄉 / 台南楠西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台南楠西鄉
發文日:97/02/26
台南楠西鄉前言 快速變遷中,台灣像是混亂一片的調色盤,失落的原色究竟在哪裡?在楠西鄉,可以發現台灣的本色。 楠西,舊稱茄拔社,茄拔是西拉雅平埔族語斑芝樹(木棉樹)的意思;日治時代取其位於楠梓仙溪之西,改稱為楠西。因為是曾文水庫必經的門戶,又因為境內有著名的梅嶺風景區,湖光山色,是楠西給人的美好印象之一。 「山裡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大戶人家?」不管是城鄉所教授、民俗學者、地政空照測量員、或攝影家,只家從空中俯瞰,總會被楠西鄉那一片紅色的閩南瓦厝群落所吸引。 世界級的江家古厝 循著貫穿楠西鄉的台三線,進入鹿陶洋,找到這座紅瓦古厝群-「江家古厝」,就找到台灣最大的閩南古建築聚落,保存最為完善、規模最大的同姓部落。 研究機構、國際媒體陸續來到江家古厝,楠西鄉也因而被形容為「台灣人的美麗故鄉」。 「又破又老的房子,變成世界級的資產,楠西人對自己的地方、歷史,逐漸產生認同、自信,」鹿田社區協會總幹事賴佳宏說。 踏進江家古厝的大埕,彷彿走進一部鮮活上演的台灣歷史。閒坐在江家古厝公廳、兼賣著楊桃、青芒果乾、梅子等楠西當地特產的老阿公、老阿嬤瞇瞇笑起來,似乎一眼看穿來客的訪意,說起江家先祖的故事來。 原來一七二一年,江家十二代祖江如南從大陸福建省詔安,來到這片當時鹿羊成群的平野-鹿陶洋,就像蕃薯落了土,子孫綿延傳了二十幾代。 江家古厝是古蹟,而且是活的古蹟。許多民俗學者喜歡稱它為「江家村」,沒有雕樑畫棟,江家村給人的感覺,是第四進門聯上寫的「十分樸實人家」。 世代務農的江家古厝聚落,宛若一座台灣農村建築的博物館,屋厝共一三六間,從土角厝、竹仔腳厝,磚瓦厝到混凝土房舍,並存於四進三落的四合院。 實樸人家重倫理 江家因子孫的綿延,第三進祖祠左右的向外添加左六、右七條護龍,而且護龍的屋脊比正身低矮,延伸的房子一戶比一戶還低。據說,這是晚輩對長輩的尊重,長幼有序。 「江家古厝之美,美在建築,更美在那份維繫家族團結的倫理、民俗、祭祀文化,」阿嬤是江家四房後裔,從小就在江家古厝玩耍長大的雕刻家賴佳宏說。 每到農曆初二、十六晚上,仍可以看見江家子弟在大埕練著宋江陣,傳著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陣勢,也傳下那份捍衛家園、鄉土的精神。 湖光、山色、古厝、人情,就連楠西鄉土種出來的水果,味道出眾,其中又以甘甜多汁的「密枝楊桃」聞名全國,而有「楊桃之鄉」的美稱。 密枝楊桃,相傳是二、三十年前由員林人遷居密枝時引入栽種,外觀並不特出新奇,滋味卻令人回味無窮。 「還好,我們有楊桃、梅子、芒果這些價錢卡好的水果種,現在外面經濟不景氣,我們的子弟還可以回來,」倚在江家古厝公廳門楣旁的阿公說。守著楠西老家的田園,就像守著下一代的未來。(錄自天下雜誌20週年特刊 319鄉向前行)

歷史沿革

位於阿里山餘脈尾稜地帶,昔稱「茄拔社」為早年熟番四社居住地之一,也曾是鄒族生活之地。後因西拉雅族侵入,致社民外遷公館匏子寮(高雄縣)及大丘園等地,因之部落日趨式微。1920年取其位於楠梓仙溪之西,而改為楠西,並設庄置庄役場,屬台南州新化郡管轄。台灣光復後改為楠西鄉。每個鄉鎮背後都有一段歷史,楠西鄉亦不例外。 只是楠西與其它鄉鎮最大的不同點,是依靠曾文水庫及梅嶺風景區才打開知名度,使得很多人將之定位為風景區鄉鎮,而忽略當地多樣化的文化風貌。楠西鄉在發展歷史過程中,曾發生一件影響全鄉百年來發展的重大事件,即捲入當年「焦吧哖抗日事件」,引起日警大屠殺,致全鄉兩千多戶一萬五千多人口,因鄉民死的死,逃的逃,致人口大減,再加上近年來山區人口外流嚴重,使得人口遞減,只剩一約一萬二千多人。(摘錄自楠西鄉公所網頁)

自然環境

楠西鄉位處台南縣東北端,東經一二一度、北緯二十三度,東以中央山脈為界,毗鄰南北處,南接玉井鄉,西連東山鄉、六甲鄉、大內鄉,北與嘉義縣大埔鄉為界。面積109.79平方公里。四界環山,中央為大武壟盆地,為一典型之農業鄉。台三線貫穿全鄉,且為曾文水庫必經門戶。 境內有曾文水庫風景區、鹿陶洋江家古厝、梅嶺風景區,為山區重要之觀光景點。其產業文化極有特色,尤其是冬春之交的梅花季,梅嶺滿山花海有如雪海般,「嶺梅映雪」並入選為新南瀛勝景之一。(摘錄自楠西鄉公所網頁)

人口概況

位於阿里山餘脈尾稜地帶,昔稱「茄拔社」為早年熟番四社居住地之一,也曾是鄒族生活之地。後因西拉雅族侵入,致社民外遷公館匏子寮(高雄縣)及大丘園等地,因之部落日趨式微。1920年取其位於楠梓仙溪之西,而改為楠西,並設庄置庄役場,屬台南州新化郡管轄。台灣光復後改為楠西鄉。 每個鄉鎮背後都有一段歷史,楠西鄉亦不例外。只是楠西與其它鄉鎮最大的不同點,是依靠曾文水庫及梅嶺風景區才打開知名度,使得很多人將之定位為風景區鄉鎮,而忽略當地多樣化的文化風貌。 楠西鄉在發展歷史過程中,曾發生一件影響全鄉百年來發展的重大事件,即捲入當年「噍吧年抗日事件」,引起日警大屠殺,致全鄉兩千多戶一萬五千多人口,因鄉民死的死、逃的逃,致人口大減,再加上近年來山區人口外流嚴重,使得人口遞減,只剩約一萬一千多人。(摘錄自楠西鄉公所網頁)

產業概況

楠西是純粹農業之鄉,氣候溫和,適合各種水果成長,盛產多種水果,而有水果之鄉美名。主要以楊桃、梅子、芒果、龍眼為主。 楊桃   足可為本鄉之代表水果,「密枝楊桃」更打起全國性知名度,香甜多汁之美味,最為人稱道。 梅子   梅嶺生產之梅子以外銷日本為主,因梅子食品口味多樣化,有酸梅、鹽漬梅、紫蘇梅、脆梅等十多種口味。口味多,且物美價廉,其中利用酸鹼中和作用調製而成的梅子雞不但風味特佳,且經濟實惠,可大快朵頤,更可吃出健康,成為當地的招牌菜。(摘錄自楠西鄉公所網頁) 地方特產--太山梅子雞 台南縣楠西鄉梅嶺聞名全台,每屆梅花盛開時,梅嶺擠滿了來自全台各地賞梅人潮,大家欣賞了滿山遍野爛漫開永的梅花後,也都不忘品嘗梅嶺的特色小吃─梅子雞。吃過梅子雞的人,絕忘不了那酸中帶甜,令人口舌生津,齒頰留香的好滋味。 梅子雞的開發時間並不長,那是由梅嶺當地梅農顏泰山所研發出來的。 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顏泰山正式掛牌「太山梅子雞」服務賞梅遊客,由於口味特殊,立刻吸引大批人潮,賞梅期間,天天人滿為患,應接不暇,就是非賞梅期間,仍有大批食客,專程趨車前來品嘗「梅子雞」的特殊風味。 (本單元節錄自-南瀛小吃誌 作者/許獻平 台南縣文化局編印)

觀光旅遊點及名勝

鹿陶洋江家古厝 是目前台灣十分罕見的大型單姓傳統聚落,其基本結構為閩南四合院擴大為左六右七護龍前後三進大院落的組合住宅。佔地三點五公頃,面闊一百六十公尺,總進深約二百一十公尺。古厝由外而內,有拜亭、公廳、神明廳和祖祀堂四進。左右共分出十三排房舍,共有一百三十六間房間。另有廣場、魚池、後山等戶外活動空間。 其最大特色是十數代聚居而未分家,整個聚落由公司管理,嚴禁蓋高樓。江家子孫繁衍卻始終維繫傳統農業社會家族結構。整個古厝充滿歷史文化意義,可謂活的聚落博物館。(摘錄自楠西鄉公所網頁) 曾文水庫 全台最大水庫,1973年竣工。水庫橫跨嘉、南兩縣,壩體及水域在嘉縣,出口及行政管理在南縣,主要景點也在南縣。包括曾文青年活動中心、鳥宮花園、東口露營區、曾文大酒店、水資源局等。管理單位致力於爭取經費,改善區內生態環境,自然景觀之維護,提供遠離塵囂的絕佳渡假場所。 過去荒廢二十多年的原骨材場,也經修建闢為親水公園,位於觀光道路和曾文溪溪谷之間,面積廣約五公頃。在寬闊草原中增設兒童遊戲器材及戲水水池水道,最適合炎炎夏日親子同遊。 曾文水庫兼具灌概、發電、給水、防洪及觀光等多功能之旅遊勝地。其「曾文煙波」更獲選為新南瀛勝景之一。(摘錄自楠西鄉公所網頁) 梅嶺 梅嶺原名「香蕉山」,後來香蕉沒落為梅樹所取代。經來訪之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見到滿山綻放的梅花,遂改名為梅嶺。為台灣最大的梅樹栽培區之一,廣植約有二十萬棵以上之寒梅,從海柭四百公尺山腰至八百公尺高的山頂,沿路皆見滿山梅樹,而且不少樹齡有五十年之久。 每逢元旦前後,梅花綻放滿山飄送幽香,花蕊怒放有如雪花一般,情景引人入勝,絡繹不絕的賞花車隊人潮,常造成交通的大壅塞。(摘錄自楠西鄉公所網頁) 考古遺址 1.兩奶山:位於曾文一號橋東北約八十公尺,曾文溪西岸之階地,面積約50*50公尺。所屬文化年代為素面紅陶文化,距今約二千年前。出土遺物有素面紅陶、石器。曾文溪中游少數保存完好之遺址之一。 2.楠西圓山:位於楠西公墓上方斜坡頂面上。出土遺物為素面紅陶、打製及磨製石鋤。 3.灣丘:位於灣丘橋東南溪邊階地。出土遺物為黑色陶、打製石鋤。(摘錄自楠西鄉公所網頁) 果農之家 創立「果農之家」經營者江茂榮希望能在消費者與果農之間搭起橋樑,例如讓消費者了解一顆果子如何來結成?江茂榮夫婦還以時令的鮮食水果作為素材,研發、烹調推出的「專業水果餐飲」,兼顧健康,又能為本地水果找出路。 果農之家在三千株桃花心木之間闢建一條步道,並且開放自家的楊桃、芒果、荔枝等各種水果園區作為生態學習區,露營區也不收分文供遊客使用。(摘錄自天下雜誌20週年特刊319鄉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