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芒果小檔案 / 芒果的演變歷史 / 品種的演變歷史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品種的演變歷史
發文日:97/02/26
台灣地區栽培之芒果,種類頗多,茲依不同年代別加以說明:

一、早年時期(1562~1662年)

西元1562年,即明朝嘉靖年間,首次引進來台種植,大部份栽植於台南縣六甲鄉及其附近鄉鎮,如官田、東山、白河等,數十年後亦傳至新化山區種植。主要品種有1.柴檨仔2.香檨仔3.肉檨仔4.牛犀仔5.柿果檨仔6.花蓮檨仔。經多年之繁殖,漸漸被馴化而適合台灣南部之風土。 其中以「柴檨仔」為最多,亦即一般所稱「土芒果」、「本地種」、「在來種」或「土檨仔」。其餘五個品種亦只有少量或趣味性栽培。柴檨仔最大的特點為抗病蟲害強,具有濃郁的香味,豐產,耐旱及管理容易,為供做情人果之上選材料。然纖維粗、果形小、種子大,果肉薄,影響到加工之步留為其最大之缺點,平均果重120公克,種子重27.3公克,糖度14.9Brix,酸度0.232%。 「香檨仔」的品質最佳,在未成熟前即有濃郁且特殊之香氣,及至成熟,香氣更是迷人,但易受果實蠅之危害,且在成熟期易感染果實蒂腐病和隔年結果,抗炭疽病,平均果重272公克,種子重47公克,糖度12.8Brix,酸度0.12%,頗受消費者之喜歡,惜產量偏低,無法供做經濟栽培之品種。 「肉檨仔」的花穗紅色,葉片濃綠,果實細小,種子大,果肉薄,品質不佳,然抗病蟲害強,僅供做雜交之材料,並無栽培之價值,平均果重98公克,種子重29公克,糖度18.4Brix,酸度0.85%。 「牛犀檨仔」之果形最為碩大,但易受果實蠅危害,果實無法在樹上成熟,須經催熟方可食用,且有一特殊的牛腥味,故名牛犀檨仔,果實不耐運輸,現幾遭淘汰。 「柿果檨仔」俗稱「柿果香」,有一特殊香味,頗受消費者之喜歡,惜產量太低,且易隔年結果,品質甚佳,惟現僅留存幾株供趣味性的栽培。

二、日據時代(1912~1913年)

為改良芒果品質,由印度引入優良品種如Pearl,Hafoas等試種,1916年日本三井物產會社再由印度加爾各答引入Onza,Java,Appelgroom等品種,這些品種因皆由南洋地區引進,故稱為"南洋種"。以前陸續引進者如Appelgroom,Alphonso,Aroemanis,Bombay,Carabao,Gadoeng,Java,Manis,Pairi,Pico,Sandersha,Wagi,White……等33個品種。這些品種之風味及品質均甚佳,但不耐台灣之低溫,故結果率均很低,目前僅剩White(俗稱香蕉芒果或象牙芒果),Carabao,及Aroemanis等三個品種尚有人種植,其餘已未見栽培。

三、台灣光復以後引進(1954~1960年、1967~1973年)

民國43年,農復會引種考察團自美國佛羅里達州引進愛文(Irwin),海頓(Haden),吉祿(Zill),肯特(Kent),凱特(Keitt)等五個品種,經試種後,於49年推廣種植,其中吉祿因果實小,成熟後即軟化,且皮薄不耐運輸,較不受歡迎。肯特因產量偏低,炭疽病嚴重,且果實易軟化,不耐貯藏及運輸,故在試種時即被認為不適合推廣。海頓在推廣當初最受人爭議,因在開花授粉期及幼果生育期需較高溫的情形下才能順利著果發育,台灣有如此之氣候環境的地區不多,現在尚有6.8%的栽植面積,主要分佈於枋寮、長治。愛文品種最受生產者與消費者之喜歡,其最大的特點為產量穩定,不易有隔年結果之現象,且果實大小適中,外表色澤鮮艷,皮薄肉細,幾無纖維,甜中帶酸,常吃或多吃亦不覺得膩,果重約320~450公克,糖度一般為12~15Brix,種子細小,只佔果重的7.3%,為台灣栽培面積最廣的品種,然不抗病蟲害為其最大缺點。 民國56年及59年,農復會園藝作物引種考察團又分別自夏威夷、墨西哥、秘魯、波多黎各、牙買加、以色列、泰國及印尼引進30餘品種,經試種後,於62年推廣大益利(Dasheri),阿蘋(Ahping),愛德華(Edward),拔卡南(Buchanan),寶貝(Pope),肯生(Kensington),萬利(Vanrag)及聖心(Sensation)共八種。但自推廣後僅有聖心品種稍被果農所接受,因會隔年結果,且正常產期在愛文之中後期,其品質遜於愛文且售價約為愛文的80%,故除用摘花穗來延後產期外,實無栽培之價值,全國栽培面積僅存0.4%,大部份種植於台南縣。上述引進之品種,因均引自美國佛羅里達及夏威夷,因此通稱「美國種」或「改良種」。

四、近代時期

高雄縣六龜鄉果農黃金煌先生以懷特品種為母本,凱特品種為父本,進行交配授粉工作,育成金煌1號,果實碩大,著果率高,產量豐,甜度高,抗病蟲害強,品質優良,肉質細嫩幾無纖維。於69年逐步推廣種植,為國內第一個自行育成的新品種。目前主要栽培地區為高雄縣的六龜鄉及台南縣的玉井鄉。金煌一號的樹幹均有直立徒長的現象,很難應用整枝修剪的方式使植株矮化。葉片寬厚濃綠,花軸鮮紅,花穗、花朵均較大於其他品種,果重約0.6~2.0公斤,糖度17Brix左右,種子極扁且薄,僅佔果重的4%,金煌一號的果實無法在樹上掛熟(即10分熟),應在8分熟採收為宜,因該品種若在樹上待至9分熟以上,其果肉的內部組織會有劣變現象。 1985年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育成「台農一號」及「台農二號」。該分所於民國58年,以其種源保存之45個品種,經自然雜交後混合採收之種子,由播種繁殖之後裔選出,當初共計培育幼苗216株,於60年定植,61~64年培育幼苗,65~70年進行性狀選拔及果實品質分析,71~74年進行地方試種,待確定優良性狀後,於74年6月19日審查通過命名推廣。由雜交授粉至命名通過,前後共歷時16年,新育成品種之性狀及果實品質如下:台農一號:樹型矮性,枝梢短小,葉柄強韌,抗風力強,葉片狹小,葉緣呈波狀,植株單寧含量高,因此嫁接成活率低,花期稍早於愛文,著果率高,果實扁卵形,重約200公克,亦有多數在200公克以下,售價稍低於愛文之同級品,糖度高達16~22Brix之間,在推廣時,果實稍有樹脂味,但經多年之種植,現已被馴化。果實向陽面呈淡紅色,可在8~9分熟時剪下催熟,為台灣現有品種中最易催熟的品種,在樹上掛黃過熟時,果肉稍具酸味。經催熟後,果皮淡紅色部份會保留原色,綠色部份則將轉變為黃色,外表相當漂亮。果實除甜度高、香味濃郁外,果肉稍硬耐運輸,水份較少耐貯藏,種子佔果肉之12%,品質極優,對炭疽病之抵抗性較愛文強,在栽植期間噴藥的次數可比愛文減少很多次,為省工栽培之最佳品種。目前全國栽培面積約有200公頃。 台農二號:早熟種,5~7月成熟,最易辨認的地方為果實的果蒂突起,呈尖橢圓形,果重平均319公克,果肉黃色,糖度17.7Brix,但種子稍大,佔果實之12.5%,因肉質稍粗,結實率不高,故推廣後農民種植之意願不高,在果園中很少看到。 文/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劉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