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與紐西蘭於2013年簽訂《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之後,自2017年1月1日起,台灣就開始減免所有進口自紐西蘭的商品關稅,直至2025年為止將遞減至零。這意味著紐西蘭進口「液態乳」的關稅也將降為零,屆時對於本來發展牛乳產業就不容易的台灣,無疑造成很大的衝擊。

採訪·撰文=李依文

台灣與紐西蘭於2013年簽訂《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之後,自2017年1月1日起,台灣就開始減免所有進口自紐西蘭的商品關稅,直至2025年為止將遞減至零。這意味著紐西蘭進口「液態乳」的關稅也將降為零,屆時對於本來發展牛乳產業就不容易的台灣,無疑造成很大的衝擊。

根據旅居澳洲的《食力》專欄作家蘇楓雅表示,此協定雖可放寬兩境之間的貿易限制,推動雙方拓展出口版圖,藉著零關稅創造更多利益。不過,以產量而言是紐西蘭佔上風,預計生效後農產業每年可以省下出口稅3200萬紐幣(近6億台幣),年度農產出口價值約6億700萬紐幣(約124.5億台幣),佔農業總出口量20%,其中乳品工業是最大受益者。反觀台灣,雖然預期可以節省7600萬(約141億台幣)紐幣的關稅,農產業卻可能相對縮減1億3千萬紐幣(約24億台幣)的價值。

此外,台灣牛乳長期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又因為整體產業的生產成本高,終端售價位居全球第一貴。內憂外患夾擊的同時,近年來產業裡也迎來了新的市場趨勢:小農鮮乳崛起、植物奶風潮來襲,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狀態下,台灣的牛乳產業該何去何從?

台紐關稅協定通過,乳品價格戰將於2025年上演

其實乳品的價格戰,早在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時,就曾經有過類似的歷史案件發生,當時為了保護台灣的牛乳產業不受低價進口奶波及,政府在2002~2005年期間進行短期穩價措施,以關稅配額管理方式(Tariff Quota Administration Methods)管理進口,除此之外,當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也就深知台灣牛乳必須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因此開始在酪農端加強輔導產業升級,並推行「鮮乳標章」標示國產鮮乳。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表示,農委會專注在思考地產牛乳必須要提升競爭力,不外乎是為了面對進口奶對於台灣的牛乳產業可能造成衝擊做準備,以財政部關務署在進口管制的類別上來看,2025年即將開放的紐西蘭零關稅「液態乳」中就包括保久乳、鮮乳、其他液態乳(調味乳、凝固乳),但從保存條件與期限上來看,鮮乳要舉兵大量進口來台,仍舊比較困難,倘若真的要進口也會是以ESL乳(Extended Shelf Life Milk,透過殺菌加工延長保存期限的牛乳)為主,就好比知名連鎖零售通路好市多從美國進口的科克蘭鮮乳。

單就以台灣牛乳市占率最高的統一瑞穗鮮乳來比較,科克蘭鮮乳的價格便宜了近46.8%,同時在保存期限較長的情況下,市場接受程度佳可想而知。即使紐西蘭進口液態乳未來的價格如何還未定,但從科克蘭的表現上就可以得知,只要消費者願意買單風味,進口牛乳價格佔有絕對優勢。對於B2B的業務通路業者,進口奶價格便宜更是壓低成本價格的好選擇,因為放進產品中配合加工過後,不管是製成麵包、餅乾、飲料等,消費者幾乎難以吃出之間的差異。

陳明汝也強調,經過不同的加工技術出來的牛乳風味完全不同,消費者願意買單到什麼程度值得觀望,但價格戰是必然的未來。

天然環境弱勢、資金短缺,使台灣酪農產業發展困難

「3成的酪農,恐怕會消失。」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說到,而會這麼認為並不是危言聳聽,價格戰打不過進口奶是不爭的事實外,台灣酪農產業本身也存在許多困境,而元兇來自台灣環境。

「台灣就是太潮濕、氣溫又高。」統一酪農戶梁先生分享到,在第一線養殖就可以看出牛隻照顧不容易,相較於養牛大國美國、紐澳等國家自然放養的方式,台灣的牛隻由於地形限制的關係,必須以圈養的方式,牛隻從出生踏的就不是柔軟的土地,而是堅硬的水泥地上,活動空間也相當有限,再加上氣候長年濕熱,對抗乳房炎、蹄病是酪農最大的敵人。除此外,所有養殖牛隻的原物料基本上都仰賴進口,牧草、飼料、營養補充劑與設備等,加上2019年延燒至今的新冠疫情,讓航運卡關、原料產地供貨不穩定、缺工等問題,使許多酪農已經開始面臨牧草、飼料短缺的問題,「我們只能轉而找一些替代品,但這些東西營養價值未必符合泌乳牛的需求,但那又能怎麼辦?」梁先生邊苦笑說著。

台灣養殖牛隻的牧草、飼料全仰賴進口,對原物料的掌握能力低,除了價格高昂外,新冠疫情使供貨狀況更不穩定,可謂是雪上加霜。(張偉明攝)

「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地方不適合發展酪農業,總有辦法去面對這些可以被解決的問題。」屏東科技大學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榮譽教授夏良宙說,好比沙漠型氣候的以色列,相較於台灣的氣候環境嚴峻程度高出幾百倍,如今在牛乳產業卻能發展的相當成功,靠的就是整個產業的科技進步,透過育種培育出適合當地飼養的牛隻、導入智能科技等,讓原本的不可能成為全球酪農業想效仿的對象。

又貴又難還是要發展,台灣必須開出自己的一條路

多數人會兩手一攤著問,台灣這麼不適合養牛那為何要發展?各方專家紛紛給出了「牛乳是戰略物資」的說法,因為任何政府在維持人民飲食健康時,牛乳因為營養價值讓其難以被取而代之。

「台灣的牛乳必須要做出區隔性,才有競爭力。」陳明汝說,以台灣人對於牛乳的風味敏感度上來看,就可以知道風味將會是台灣牛乳優勢的所在,透過加工技術精進去讓牛乳更有特色會是出路之一,又或者是像鮮乳坊一樣發展出降低乳蛋白過敏的「A2奶」與其他周邊乳製產品,陳明汝說:「重要的是,你要能被記住。」。

相較於放牧型養殖國家,台灣的酪農跟牛隻之間的親密度超乎想像,台灣酪農業內人士從經驗上也表示,「精緻化、智能化農業會是台灣的優勢,就因為台灣地小。」借助智能的導入,能讓台灣整體產乳品質、效率都提升,對整體產業才發揮真正的幫助,而不是任何自由貿易協定開放後,就能一拳擊爛台灣乳業原有的產業結構體系。

延伸閱讀

【島國悲歌】台灣狹長地小、氣候高溫多濕!先天條件不利發展乳業
【產業弱勢】拼不過進口乳價格便宜 從養殖規模、環境到牛吃什麼通通有關
【紐乳侵入】2025年紐西蘭進口液態乳全面零關稅!台灣牧場成長受限、價格戰迫在眉睫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