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

本場新聞

首頁 > 最新消息 > 本場新聞 > 找回馬太鞍部落好酒不見的味道

找回馬太鞍部落好酒不見的味道

   line分享-另開新視窗 facebook分享-另開新視窗
瀏覽次數:1633次

編號:1081104

今年光復鄉馬太鞍部落種回古老的黑芒紅米稻種cilipeday,勾起部落耆老小時候看著長輩製麴做酒、品嘗的美好回憶,卻記不清楚到底怎麼做出來,因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委託陳美齡及鄭惠敏輔導師陪伴族人找回傳統作法,帶給耆老好久不見的熟悉滋味,並辦理酒釀推廣活動,期盼陸稻農耕文化在現代生活中延續。

為了推廣馬太鞍部落傳統陸稻利用,花蓮農改場與部落合作,於11月9日在撒巴勒奧協會的傳統家屋前舉辦酒釀製作體驗活動,內容包括古來種陸稻復育介紹、釀酒植物種類及生長環境解說、田野採集,到酒麴說明及酒釀製作,帶領參加的民眾深入體驗當地農耕生活文化,港口部落的舒米特地前來交流,也分享港口的傳統製酒方法與傳承。大夥收穫滿滿,最後把自製的傳統酒釀帶回家醞釀。

馬太鞍部落自去年第二期開始,在O'rip生活旅人負責人黃啟瑞及花蓮農改場協助下,嘗試復育原住民族傳統陸稻,今年第一期再種下11種陸稻品系,包括部落82歲吳連妹阿嬤自行保存的黑芒紅米稻種cilipeday及花蓮農改場提供10種產量表現良好的陸稻品系。今年7月收成後,部落耆老回想起以前陸稻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情景,特別是用於祭儀的釀酒,耆老們非常懷念它的滋味,希望能再嘗一嘗。

由於很久沒有接觸,耆老不太記得實際的釀酒方法。花蓮農改場為了協助部落延續古來種陸稻的復育及利用,把傳統的文化與生活連結起來,特別找了輔導師陪伴族人一起查文獻、訪談耆老、到電光、港口等部落請益,找到部落以前製麴時可能會使用的植物,包括:荖葉、過山香、艾草、七里香、九層塔、雞屎藤、薄荷、毛柿葉、柑橘皮或葉、大葉田香、山素英等,依季節及個人喜好而異,其中有些植物從前就生長在家屋旁或田邊,現在卻不見蹤跡。 輔導師和族人上山下海尋找釀酒植物,部落裡找不到的就從外地引進。陳美齡表示,祖靈看見族人這麼努力、不放棄,時機成熟,後來就讓他們發現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大葉田香、山素英等,原來這些植物就一直長在部落裡。族人黃俊龍夫妻找到植物時非常激動,比中大獎還要開心好幾倍。在酒釀製作體驗活動中,族人特地和大家分享這段製酒摸索的過程,令人感動不已,也帶大家到古來種陸稻保種田參觀解說,並在田間採集釀酒植物。

活動當天,吳連妹阿嬤雖然身體不適,仍然堅持參加,以族語向大家述說傳統陸稻文化的追尋與感謝,由族人陳美蘭幫忙翻譯說明。陳美蘭說,族人和輔導師調配多種不同的植物配方,嘗試做出各種風味的酒麴,製出酒釀後讓文健站的耆老們品嘗、比較,找出與記憶中最接近的好滋味。活動在開始製作酒釀前,族人陳玉蘭,是撒巴勒奧家族馬太鞍第66代部落最高領袖,用族語帶領大家祭祀與祈福。

接下來製作酒釀,首先蒸煮古來種cilipeday米,米要事先泡水,蒸煮時香氣撲鼻、讓眾人不自覺流口水。米飯煮熟後倒扣出來,撥開攤平,讓溫度降下來,並加入適量的冷開水拌勻,讓米飯粒粒分開、不要黏在一起。這時把一顆顆的酒麴搗碎成粉末,等米飯溫度降至不燙手時,即可加入酒麴粉末,用雙手充分拌勻,接著把拌好的飯裝瓶,在飯的中間用手指挖出一個洞,再蓋上蓋子就大功告成了。黃俊龍表示,由於現在氣溫較低,在室溫大概須放置5-7天才會發酵完成,酒釀帶回家後,可以觀察氣泡產生的情形,等氣泡產生趨緩,就差不多可以放到冰箱保存了,也可依個人喜好延長發酵時間。

參與本次活動的民眾表示,對於族人找回陸稻傳統文化的付出,非常感動,親自用雙手混拌煮熟的古來種稻米與酒麴,製作阿嬤記憶中的酒釀,不但有趣、更是別具意義,而且學到了各種釀酒植物及酒麴、酒釀製作,真是不虛此行,這樣的文化體驗活動非常值得參加。在族人及輔導師的帶領下,大家一起復刻了阿嬤記憶中古老陸稻的酒釀,希望這滋味在部落復甦起來,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本則訊息提供人員

撰稿人

電話:03-8541881
e-mail:jmt@hdares.gov.tw

農業推廣課副研究員曾竫萌

新聞聯絡人

電話:03-8541881
e-mail:jmt@hdares.gov.tw

農業推廣課副研究員曾竫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