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暖化明星!台灣「海木耳」固碳率超強 是大安森林公園的2倍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發現海藻「海木耳」捕碳效率超高。(圖:國立中山大學提供)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發現海藻「海木耳」捕碳效率超高。(圖:國立中山大學提供)

2050淨零碳排,國立中山大學研究發現:原產於屏東小琉球的一種藻類「海木耳」固碳能力超強,每公頃一年固碳達30噸,是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固碳能力的2倍。(林憲源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洪慶章團隊的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研究團隊發現台灣「海木耳」固碳率每年每公頃可達30噸,是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2倍,如果添加營養鹽更可高達50噸。

洪慶章說明,台灣一年碳排2億9000萬噸,目前森林、海洋與濕地碳匯等之加總還不足以達到碳中和。台灣海岸帶總長1400公里,如果在周圍100公尺大批種植海草或紅樹林,面積換算140平方公里,固碳能力有限,相較之下,台灣管轄之海洋疆域18萬平方公里,若大量養殖適合台灣海域之海藻來固碳,潛力可期。

原產於小琉球的「海木耳」可食用,捕碳能力強,有望成為抗暖化明星。(圖:國立中山大學提供)
原產於小琉球的「海木耳」可食用,捕碳能力強,有望成為抗暖化明星。(圖:國立中山大學提供)

「海木耳」就像多數大型藻類,偏好25度以下低溫海水,台灣海域4月底至9月初海溫過高,不利「海木耳」發揮固碳功能。研究團隊透過太陽能綠電供應電能設置冷卻系統,經由冷氣傳導至冷凝棒,克服高水溫瓶頸,使「海木耳」在炎熱的夏天可持續生長並固碳。

此外,團隊仿照「魚菜共生」,將海藻與魚蝦同室養殖,欲利用充滿魚蝦排泄物的養殖廢水提供海木耳成長養分,卻發現培養池濁度過高,引來大量懸浮顆粒和小型藻類附著,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導致「海木耳」逐漸褪色死亡。團隊改採分池飼養,藉由過濾系統抽取魚蝦養殖廢水,注入海藻養殖池作為添加營養鹽,不只緩解魚蝦排泄物造成的優養化問題,也成功提升「海木耳」固碳率。

洪慶章表示,海藻市價每公斤約200至300元,經濟價值高,過去台灣水試所和漁民成功養殖海木耳和海洋龍鬚菜、海葡萄、紅翎藻等大型海藻,但多作為食品、健康飲料、化妝品及飼料,大體積固碳之研究甚少,或多以小型缸養殖,鮮有研究單位運用大體積種植驗證海藻固碳率。他們成功以數個6噸至17噸的大體積海水養植,每周可採集約50至80公斤的海木耳,不僅可投入市場成為消費者美食、產品原料,賣相不佳的海木耳也具備顯著的固碳能力,可投入海洋減碳,力抗全球暖化。

期刊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2059496?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