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南食物日:臺灣牛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文/楊雅惠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食農指導員
  廖晉德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食農指導員
插畫/陳宛昀

翻開中央畜產會的統計資料,臺灣國產牛肉的自給率不足十分之一。因此,不僅消費者吃到臺灣本土生產牛肉的機會不高,每天在學校享用營養午餐的學童們因為臺灣牛肉的價格相對高昂,每餐2、30元的預算遠遠不足以滿足每公斤動輒百元的牛肉,與國產牛肉的距離就更遠了。

雲林縣斗南鎮,原住民稱此地為「他里霧」意指這裡有著一片豐沛翠綠的草原,在此長久經營著畜牧產業。2002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臺灣畜牧業造成衝擊,為協助酪農提升產業價值,2011年斗南鎮農會設立了臺灣牛肉專賣店,努力發展國產牛肉產業,並結合自身原有的農產品:馬鈴薯與胡蘿蔔。

當未能達到銷售規格的胡蘿蔔與馬鈴薯數量龐大成為農業廢棄物時,就會演變成令人頭疼的環境汙染問題,於是斗南鎮農會在產線分級中揀選出「格外品」供應給牧場。一方面克服了大量格外品變成農業廢棄物的問題,鮮甜爽脆營養滿分的胡蘿蔔、馬鈴薯也豐富了牛兒的菜單,養育出營養滿分的國產牛肉,最後牛隻產出的糞便回歸到農田成為有機質肥料,健全了一個鄉鎮的循環,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與環境衝擊。

從2020年9月15日開始,斗南鎮農會將每個月的15日定為「斗南食物日」,透過學校營養午餐融入食農教育,不僅讓孩子們一嘗臺灣牛肉的美味,也認識在地的產業故事,將環境永續的種子種在每一位孩童們的心中。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3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