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蘆筍新新聞 / 設施蘆筍栽培技術突破~冬季蘆筍生產輕鬆作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設施蘆筍栽培技術突破~冬季蘆筍生產輕鬆作
發文日:104/01/16
設施蘆筍栽培技術突破~冬季蘆筍生產輕鬆作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開發設施蘆筍冬季生產技術,只要簡單的栽培管理操作改變,就可達成蘆筍周年生產供應目標,增進收益,且配合設施栽培管理,更有利於高品質優質蘆筍的生產,為推廣此栽培技術,該場將於 1 月 20 日假臺南市麻豆區曾冠維農友蘆筍園,辦理「設施蘆筍冬季生產技術說明會」,歡迎農民踴躍參加。
  根據 102 年臺灣農業年報統計,全國蘆筍栽培面積為 609 公頃,總產量 3,328 公噸,平均每公頃產量為 5,475 公斤,主要產區集中於臺南市、彰化縣、嘉義縣及雲林縣等地區,其中露地生產面積以彰化縣約佔 50.2 % (306 公頃 ) ,溫網室設施栽培則以臺南市較多,約佔 3.3 % (20 公頃 ) 。設施蘆筍栽培受環境氣候影響程度小,但以往產期集中於春、夏、秋三個季節,冬季則無蘆筍生產。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目前已突破冬季蘆筍生產限制,只要短暫讓原本秋季蘆筍生產期轉變為休閒期,使蘆筍貯藏根養分蓄積更為充足,在冬季低溫期利用塑膠布溫室設施覆蓋措施達到保溫效果,加上利用不留母莖方式的生產技術,可輕易調整蘆筍於春、夏、冬三季生產。該場王仕賢場長指出,此技術如能加速推廣,不僅可增加設施溫網室利用率,也有助於減少每年約 3 千公噸蘆筍進口量,使國內消費者在冬季也能輕易享受臺灣新鮮蘆筍風味,符合農委會推動農產品鮮享在地政策目標,更有助於提升在地蘆筍產業之國際競爭力。
  由於露天栽培蘆筍模式之產期均集中於春、秋兩季,夏季次之,致產量集中,價格低,冬季時期則甚少新鮮綠蘆筍供應,售價極高。農民應用設施栽培蘆筍,只是延後秋季產期至冬季採收,即有加倍的收益,若在秋季休閒期能加強肥培管理,更可延長生產採收期,提高收穫產量。良好管理的設施蘆筍冬季採收期至少為一個月以上,產量每分地每天可採收達 15 公斤以上,因此若能配合自有設施產區劃分,周年供應新鮮蘆筍不是夢,是有意從農者具有錢景的綠金產業。
(聯絡人: 義竹工作站 陳水心 05-3412416 轉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