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食加工都好用!馬鈴薯新品種「種苗6號」

馬鈴薯「種苗6號」為圓球形,薯皮為黃色,薯肉為白色。

文.圖/張勝智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品種改良保護課助理研究員 邱訓芳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品種改良保護課技工 邱燕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繁殖技術課副研究員 廖文偉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研究員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在全球農糧生產占重要地位,依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2019年全球產量達37億噸,栽培面積為1,734萬公頃。同年,國內馬鈴薯栽培面積為2,584.64公頃,產量為6.2萬噸。相較於其他禾本科作物,馬鈴薯每消耗1立方公尺用水,可換得6.2~11.6公斤的馬鈴薯,更具高水分利用效率。

目前馬鈴薯主要使用品種為克尼伯,雖具加工特性,但對於環境適應性差,且易感染晚疫病及病毒病等病害,栽培生產期間極易受環境與病蟲害影響,造成品質不佳與產量低落等問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種苗場),因鄰近臺中產區,為強化國產馬鈴薯品質與產量,並擴大馬鈴薯應用價值,投入育種研發工作,除了育成馬鈴薯「種苗2號」與「種苗4號」外,近年推出兼具高產、高品質、鮮食與加工特性外,更可供製成洋芋片的優良品種「種苗6號」,以期提高農民收益與建立國產優質馬鈴薯品牌。

馬鈴薯「種苗6號」植株生長勢強。

馬鈴薯「種苗6號」品種特性

「種苗6號」為加工與鮮食兼用的品種,經10~12℃儲藏後進行加工洋芋片試驗,結果薯片呈金黃色、薯味濃郁且褐化比例低,具優良加工潛力。本品種屬於中生品種,株型直立,莖粗且葉為綠色、葉長約32公分、葉寬約22公分,塊莖為圓球形,薯皮黃色,薯肉白色。此品種生育表現佳,生長勢強且栽培容易。在塊莖表現上,具有結薯量與可售薯比例高、單位面積產量約40公噸/公頃,並且不易裂薯等良好特性。

馬鈴薯「種苗6號」栽培注意事項

一、栽培期約需100~110天。馬鈴薯生育適溫為18~22℃,適合栽培於涼爽不潮溼的冬作期間。臺灣北部地區因冬季東北季風影響,降雨頻繁及溼度較高,較易導致病害問題,故建議栽培區域為臺灣中南部,例如臺中、雲林及嘉義,且選擇砂質壤土或鬆軟的壤土為佳。

二、栽培期間水分管理建議於定植後約2~3天進行溝灌,以不淹至種薯種植高度為原則,萌芽出土後,依土壤溼度適時灌溉,定植60天後逐步減少灌水量及次數,並於採收前10天停止灌溉工作。

三、本品種對晚疫病具耐病性,但對病毒並不具抗病性,生育期間仍需注意。有關管理方式,建議依據「植物保護資訊系統」推薦方法,適時進行病蟲害防治。

四、此品種萌芽出土後生長快速,生長勢旺,持續至採收前葉片均無黃化現象,建議可於秋作種植後約100~110天採收種薯。

五、其他栽培管理可參照一般慣行馬鈴薯栽培管理方法施行。

馬鈴薯「種苗6號」加工製成的洋芋片呈金黃色,薯味濃郁且褐化比例低。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