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香瓜果腐病菌之特性與其對藥劑之感受性
摘 要
自2019 起,中部地區多處洋香瓜果園發現果實出現褐色水浸狀凹陷病斑,嚴重時造成裂果或果腐等情形,對農友收成產生極大損失,該病徵與2022 年報導由Fusariumincanatum-equiseti species complex (FIESC)引起之洋香瓜果腐病相似。本文為釐清本病害病原與可能防治藥劑,自彰化縣(田尾與秀水)與臺中市(烏日與霧峰)分別蒐集罹病果體進行病原菌分離,並成功取得4 株供試菌株(FE01-FE04)。病原性測試結果顯示,克霍式法則試驗指出供試菌株(FE01)的菌絲與孢子皆對洋香瓜果實具病原性,且所引起病徵與田間相似。供試菌株於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otato Dextrose Agar, PDA)培養基上之菌落形態,出現明顯氣生菌絲,且顏色為白色、淡橘至粉紅色,有明顯黃色色素沉積。孢子形態僅觀察到鐮刀型大孢子(macroconidia) 及厚膜孢子(chlamydospore),無觀察到小孢子(microconidia)生成。進一步透過利用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ITS)、β-tubulin2 (-tub2)及translationelongation factor 1 alpha (EF-1α)等三個基因片段進行多重序列比對,確認供試菌株可歸屬至FIESC 內之F. sulawesiense (FIESC 16)與F. pernambucanum (FIESC 17)二個分類群,又以F.pernambucanum 為此病害的優勢菌株,且已完成病原性測定。後續挑選三氟敏、四氯異苯腈、貝芬替、氟克殺及氟派瑞,共5 種藥劑進行供試菌株藥劑感受性測試。結果發現田尾地區菌株在貝芬替與三氟敏有明顯抗藥性現象出現,而氟克殺與氟派瑞普遍抑制效果不佳,四氯異苯腈對F. pernambucanum 抑制效果顯著,對F. sulawesiense 則無抑制性。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相關檔案下載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84期-------------農民學院訓練課程112/06/0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84期-------------要怎麼煮好喝的紅豆湯?112/06/0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84期-------------臺北市清江國小:智慧植栽清江田 食農教育做中學112/06/0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84期-------------北部地區草苺低溫綜合管理-2112/06/0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84期-------------北部地區草苺低溫綜合管理-1112/06/0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84期-------------北部地區茭白育苗注意事項112/06/0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84期-------------歡慶農民節112/06/09
- 北部地區胡麻產業發展與輔導.pdf112/06/09
- 臺南區農改場籲請注意防範文旦柚中果期柑橘銹蟎危害112/06/06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83期-------------加工打樣「兔給樂」, 蔬果粉應用零嘴開發新選擇11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