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農業淨零碳排及循環場域設置 本場試驗新進展
因應全球暖化、溫室氣體節節高升,農委會訂定臺灣農業於2040 年達到淨零的目標,本場隨即於去年起進行宜蘭二期作休耕減碳模式試驗,將原本綠肥田菁改種滿江紅,目前試驗成果顯示每公頃減少碳排23-30 公噸。並將持續推動循環場域,本場於111 年12 月16 日至花蓮玉里東豐拾穗有機農場洽談,將透過設備更新及升級,共同合作朝降低地區農業碳排方向邁進。
本場已在111 年建立水田淨零碳排方法學,找出甲烷取樣最佳方式以及時間點,隨後,針對田菁及滿江紅進行碳排測試,在宜蘭二期作休耕湛水的田區。結果發現與慣行操作模式-先種植田菁後再湛水的方式相比,栽培滿江紅可以減少每公頃約25 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若再搭配稻草分解菌使用,可減少碳排放達每公頃30 公噸!
此外, 滿江紅同時也具有綠肥效益, 可以減少隔年一期作的氮肥施用。因此本場向農糧署推薦滿江紅納入休耕綠肥選項,該署亦已於111 年納入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基本環境維護(休耕)可種植綠肥作物項目,讓農友在減少碳排同時也保障原本權益。
在了解水田排放甲烷的基本機制後,本場為更進一步瞭解旱田的碳匯及碳排,於111 年12月29 日前往瑞穗文旦果園,收集整棵文旦地上及地下枝條及根部樹體,了解文旦果園的碳收支流、分析碳含量,進而推算整棵文旦樹的固碳量。
土壤肥料研究室簡梓丞助研員表示,未來多餘的碳匯將會是另外一種交易貨幣,因此現在本場先建立轄區具碳匯實力的作物固碳數據,為將來碳權出售預作準備。
配合農委會預計設置1,000 處循環場域,本場規劃輔導宜蘭三星行健村及花蓮玉里東豐拾穗農場,為轄區循環示範場域。其中東豐目前自成相對完整的循環農場,本場將協助輔導部分設備更新及綠能設備添置、果樹枝條加值利用、有機蛋雞飼料原料媒合,以及產品碳足跡申請等事宜。除此之外,針對地區禽畜剩餘資源肥分利用、生物炭相關產品的開發研究,及相關法規配套建議等,本場與農場雙方也達成共識。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土壤肥料類 > 肥料 > 有機肥料
消費者知識庫 > 其他 > 農業資訊
- 花蓮區農業專訊--在地植物滿江紅-宜蘭綠肥新選項--03112/05/22
- 花蓮區農業專訊--在地植物滿江紅-宜蘭綠肥新選項--02112/05/22
- 花蓮區農業專訊--在地植物滿江紅-宜蘭綠肥新選項--01112/05/22
- 花蓮區農業專訊--水田甲烷現場量測的方法--04112/05/22
- 花蓮區農業專訊--水田甲烷現場量測的方法--03112/05/22
- 花蓮區農業專訊--水田甲烷現場量測的方法--02112/05/22
- 花蓮區農業專訊--水田甲烷現場量測的方法--01112/05/22
- 花蓮區農情月刊--宜蘭二期水稻休耕綠肥 田菁改種滿江紅--02112/04/21
- 花蓮區農情月刊--宜蘭二期水稻休耕綠肥 田菁改種滿江紅--01112/04/21
- 花蓮區農情月刊--農委會吳黎明人事主任來訪 了解全場人力運用情形--0211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