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玉米生長對溫度因子的需求與受影響的門檻值
作者:謝光照;戴宏宇;孫凭瑋
公佈日期:110 年 06 月 11 日
玉米在台灣有春作及秋作兩期,春作由低溫及短日照逐漸轉為高溫、多濕及較長日照環境;而秋作則由高溫、長日照及多濕逐漸轉為低溫、低濕度及短日照,致兩期作玉米的產量與品質上呈現秋作優於春作。
從民國97至106年,十年間食用玉米的種植面積呈現增加趨勢,97年至106年收穫面積介於11,945-14,194 公頃,單位面積產量介於6,765 -7,028 (公斤/公頃;kg/ha),總產量介於80,807 -99,750 公噸,屬自給自足的鮮食用作物。食用玉米在全國各地都有栽培,在106年栽培面積最多的為雲林縣(5,873 公頃)、台南市(2,670 公頃)及嘉義縣(市)(1,485 公頃), 顯示雲林縣,台南市、嘉義縣為台灣食用玉米的主要產區。主要種植期為秋作及裡作,其次為春作。食用玉米的種類分為甜玉米、糯玉米、普通白玉米、與筍用玉米等。總生產量最多者為甜玉米,其次為糯玉米、再其次為普通白玉米。
硬質玉米近十年的種植面積呈現增加趨勢,民國97年從7,053公頃至106年面積增為15,170 公頃,單位面積產量分別為5,287 -4,941 公斤/公頃,總產量分別為37,290-74,952 公噸。在106年栽培面積最多的為台南市(8,398 公頃)、嘉義縣(市)( 5,828 公頃)及雲林縣(501 公頃), 顯示台南市、嘉義縣及雲林縣為台灣硬質玉米的主要產區。主要種植期為秋作及裡作。硬質玉米的用途分為糊熟期全株收穫當青飼料用,或於生理成熟期收籽粒用二種。國內畜牧及家禽養殖所需的飼料量龐大,因此硬質玉米每年籽粒須進口量在450-500萬噸,國產生產量少,無法滿足需求,例如104-106年國產硬質玉米自給率在1.5%左右。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玉米
相關檔案下載
延伸閱讀
- 臺南區農業專訊第122期-評估春季種植硬質玉米風險與建議事項112/01/16
- 臺南區農業專訊第122期-甜玉米市場概況及常見品種介紹112/01/16
- 氣候變遷適應:玉米、小麥及水稻之氣候適應育種 (文獻摘要譯文)111/10/30
- 去雄方法對於圖爾達市之玉米雜交親本種子產量影響 (文獻摘要譯文)111/10/22
- 臺南區農業專訊第121期-硬質玉米直接生產成本與收益分析111/10/17
- 臺南區農業專訊第121期-硬質玉米栽培管理技術111/10/17
- 利用土壤濕度監測及模型建立提升玉米灌溉效能 (文獻摘要譯文)111/10/10
- 應用於玉米改良之分子標誌:文獻回顧 (文獻摘要譯文)111/10/09
- 氣候智慧型(Climate-Smart)玉米育種:叢枝菌根菌共生在增進產量、生物性與非生物性逆境抗性,以及碳、氮匯聚效率上之潛力(文獻摘要譯文)111/10/08
-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第79號-高風險農地不同玉米品種對鎘吸收能力 之研究 11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