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屬植物在台灣主要有兩個物種之分布:台灣蒲公英(Taraxacum formosanum Kitam.)及西洋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 Weber.),台灣蒲公英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單一頭狀花序全部均為舌狀花,外層總苞片向上傾斜,雖然蒲公英的花不大,在台灣就像野花一樣到處可見,種子成熟時代有絨毛可隨風飄送,故較少以商業產品販售,但目前桃園區改良場研究發現,蒲公英在中國常用為清熱解毒藥,在歐洲則利用根部烘烤磨粉後替代咖啡,而台灣蒲公英利用其根部烘培乾燥做成茶包,嫩葉則可做成生菜沙拉,是極具未來發展的應用花卉。
栽培方式
台灣蒲公英的生育期在11月至翌年4月份,5-9月份因高溫及日照影響,地上部會乾枯萎凋以越夏,可以50%遮陰使台灣蒲公英在夏季生育良好。原生於野外,對土壤適應性廣,但根部耐水性差,必須在排水良好的地區生長,林蔭、牆邊,陽光不要直射的位置生長較佳,可略耐旱。若栽培台灣蒲公英作以生產作加工品者,仍應補充氮磷鉀三要素,讓植株生長旺盛,無論是採集根部或嫩葉才有所收成。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小琉球、澎湖、金門、馬祖、綠島和蘭嶼也有分佈。成蟲的棲地選擇非常多樣,差不多涵蓋所有環境,喜歡陽光充足的場所活動,成蟲飛行活潑,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在臺灣的黃蝶屬共有七種,只有本種在前翅腹面的中室,具有三枚黑褐色細紋,不過部份有個體差異,再加上季節型的變化,在辨識上必須有經驗者,才能準確辨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豆科,不管是野外生長或人工栽植的,都可被其利用,雌蝶將卵聚產於寄主植物的新芽或葉片下,卵呈白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為深綠色,於寄主植物的枝條上集體化蛹,偶有單獨化蛹,蛹為縊蛹,蛹外觀有褐、綠色兩型,兩側扁平,頭頂有一尖狀突起。
體略呈縱扁,具寬闊之背鰭、胸鰭與延長尾鰭,依不同採捕區域、個體差異與顏色表現分型;喜好棲息於具泥質環境,忌強光,繁殖時會挖掘深度超過1公尺之洞穴,以利交配、產卵及護幼
分布區域
南美洲Paraíba do Sul河流域,主要以巴西境內里約熱內盧為主